毛野丁香叶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毛野丁香叶
拼音注音
Máo Yě Dīnɡ Xiānɡ Yè
别名
石楠叶[云南昆明]
来源
茜草科毛野丁香叶Leptodermis pilosa (Franch.)Diels,以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四川、云南。
性味
苦,平。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。主治头痛,风湿关节疼痛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毛野丁香叶
拼音注音
Máo Yě Dīnɡ Xiānɡ Yè
别名
石楠叶(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茜草科植物毛野丁香的叶。秋季采收。
原形态
小灌木,高约30厘米,揉之有臭气。茎直立,有棱,并被有浅棕色粗毛,上部略方,下部叶脱落后留有大形托叶。单叶对生,菱状卵形,长21~27毫米,宽8~10毫米,先端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仅中脉明显,两面均被浅棕色毛茸;叶柄较短,长约3毫米;基托叶2枚,长约4毫米,先端钻形.花束集生枝顶,每束有花3朵簇生,基部有披针形苞片,先端钻形;花浅红紫色,密被租毛,花冠管细长,狭漏斗状,先端5浅裂,基部有膜质苞片。蒴果狭长,倒卵形,长约10毫米,浅棕色,被有白色粗毛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路边。
性味
苦,平。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。治头痛,风湿性关节痛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复方
治头痛:石楠叶、水朝阳,水煎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毛野丁香叶
拼音注音
Máo Yě Dīnɡ Xiānɡ Yè
别名
石楠叶、野丁香、苦丁香、丁香叶
英文名
Leaf of Pilose Leptodermis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毛野丁香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eptodermis pilosa (Franch.) Diels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毛野丁香,小灌木,高约30cm,揉之有臭气。茎直立,有棱,并被有浅棕色粗毛,上部略方,下部叶脱落后留有大形托叶。叶对生;叶柄长约3mm;托叶2枚,长约4mm,先端钻形;叶片菱状卵形,长21-27mm,宽8-10mm,先端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两面均被浅棕色毛。花常3朵成束簇生于枝顶;基部有披针形苞片;花浅红紫色,密被粗毛;花冠简细长,狭漏斗状,先端5浅裂,基部有膜质苞片。蒴果狭长,倒卵形,长约10mm,浅棕色,被白色粗毛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路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、四川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叶皱缩,菱状卵形,长21-27mm,宽8-10mm,先端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两面均被浅棕色毛茸。叶柄校短,长约3mm。气微,味苦。
性味
苦;平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止痛。主头痛;风湿性关节痛;腰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安徽刺黄柏
- 黑骨头
- 麦瓶草种子
- 冰草白穗
- 火绳树
- 楮实
- 凤尾蕉花
- 合子草
- 龟肉
- 窄叶南蛇藤
- 毛枝卷柏
- 华山矾果
- 厚朴花
- 赶山鞭
- 大白杜鹃
- 海鹞鱼齿
- 剪刀股
- 野薴麻
- 独角莲
- 狭叶桃叶珊瑚
- 蕨萁
- 甜叶菊
- 蠵龟筒
- 蓝桉根皮
- 川莓
- 旋复花根
- 毛叶白粉藤根
- 山稗子
- 常春藤
- 小茴香
- 石膏
- 黄杨
- 小伸筋草
- 鼻血草
- 长叶竹根七
- 猪肝
- 象牙
- 牛毛毡
- 三枝标
- 旋复花
- 大过路黄
- 海鳗鳔
- 落新妇
- 大红袍
- 相思藤
- 刺菱根
- 大马哈鱼
- 银杏叶
- 石榴花
- 香椿
- 黄葛树
- 野牡丹子
- 一口红
- 鸡麻
- 竹蠹虫
- 白线薯
- 红五加
- 菱叶山蚂蝗
- 海鹞鱼
- 毛薯
- 红毛走马胎
- 绿豆粉
- 红白二丸
- 杜松
- 马鬐膏
- 山香草
- 红车轴草
- 狐心
- 红梗草
- 血竭
- 酱头
- 木芙蓉叶
- 盒果藤
- 小柳拐
- 长白鱼鳞松
- 毛大丁草
- 化香树
- 鮹鱼
- 小接骨丹
- 姜皮
- 犀肉
- 胡颓子
- 灯台莲
- 红毛悬钩子
- 大叶刺篱木叶
- 大叶狼豆柴
- 红寒药
- 和合草
- 红水芋
- 赛繁缕
- 五代同堂根
- 小叶昏鸡头
- 甲香
- 干檀香
- 乌蔹莓
- 马勃
- 大黄花
- 马肋巴
- 环草
- 小功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