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黄连
《中华本草》:木黄连
拼音注音
Mù Huánɡ Lián
别名
土黄连。
英文名
Chengkou Mahonia
出处
出自《广西中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小檗科植物北江十大功劳的根及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honia shenii Chun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,除去枝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无刺十大功劳 常绿灌木,高1-2m或更高,茎粗壮,暗棕色。叶互生;羽状复叶,长20-30cm,小叶革质,2-3对,叶片椭圆形,长6.5-7.5cm,宽2.5-4cm,先端渐尖,刺状,基部楔形,上面深绿色,下面灰绿色,全缘,或在叶尖的两侧有1-2个刺状锯齿。总状花序丛生枝端,长10-20cm;苞片1,棕色,三角形;萼片9,花瓣状,三轮;花黄色,6瓣,长圆形;雄蕊6,花丝短棒状;雌蕊柱头头状,扁平。浆果蓝黑色。花期5-6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深山密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广东、广西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,稍扭曲,表面棕黄色,有纵沟纹及支根痕;质硬,不易折断,断面粗糙,黄色。茎圆柱形,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,有浅纵沟和横向裂纹,较嫩的茎较平滑,常有叶柄残基及叶痕;皮部易脱落,内面黄色;质坚脆,折断面破裂,淡黄色,横断面木部黄色;质坚脆,射线清晰。
化学成分
无刺十大功劳茎含小檗碱(berberine)。
性味
苦;性寒
归经
心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,燥湿;解毒。主湿热痢疾;腹泻;黄疸;目赤肿痛;烧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汁涂搽、滴眼。
注意
脾胃虚寒者慎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木黄连
拼音注音
Mù Huánɡ Lián
别名
土黄连(《广西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广西中药志》
来源
为小檗科植物北江十大功劳的根及茎。全年可采,除去枝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灌木,高1~2米或更高,全体光滑无毛。茎粗壮,表面暗棕色。单数羽状复叶互生,长20~30厘米,总叶柄基部扁阔,腹面具浅槽,节明显;小叶革质,5~7枚,椭圆形,长6.5~7.5厘米,宽2.5~4厘米,先端渐尖,具锋利的芒尖,往往于叶尖的两侧有1~2个锐齿,基部楔形,下面一对小叶往往基部不等。总状花序丛生于枝的顶端,长10~20厘米,花众多,黄色;苞片1枚,三角形,棕色,长约1.5毫米;萼片9,黄色,花瓣状,分3轮排列,每轮3片;花瓣6,较内轮萼片为小,矩圆形;雄蕊6枚,花丝短棒状;子房上位,柱头头状,扁平。浆果蓝黑色。花期5~6月。果期7~8月。
形状
茎呈圆柱形,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,有浅纵沟和横向裂纹,幼茎较平滑,往往有突起的叶痕及叶柄残基,栓皮质松,脱落处可见黄色木部;质坚脆,折断面呈破裂状,淡黄色;横切面近圆形,髓部淡黄色,木部黄色,射线清晰。根呈圆柱状,略扭曲,表面棕黄色,有纵沟纹及支根疤痕;质坚硬,不易折断,断面黄色。
性味
味苦,性寒,无毒。
归经
入心、肝二经。
功能主治
清心胃火,解毒。治阳黄、热痢、赤眼;外治刀伤,火烫伤。(性味以下出《广西中药志》)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5钱。外用:捣敷。
注意
《广西中药志》:"虚寒体弱者忌用。"
备注
同属植物苏氏十大功劳、半覆瓦十大功劳、独龙十大功劳等的根,在广西民间亦称木黄连或土黄连,并与本品同等使用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红马蹄乌
- 麻叶
- 桃耳七
- 跳皮树
- 鲱鱼籽
- 太白针
- 菾菜根
- 檀香
- 天蓬草
- 白蔻
- 锡生藤
- 骨碎补
- 常春藤
- 粉绿益母草
- 砂茴香
- 三台红花
- 蒸饼
- 太白鹿角
- 土蜂子
- 泽泻叶
- 龙头节肢蕨
- 鲎肉
- 马桑树皮
- 浆水
- 中国繁缕
- 圆叶娃儿藤
- 毛风藤
- 下冈哇
- 山萝花
- 倒生莲
- 箭杆七
- 朝鲜梾木枝
- 花生油
- 小果金花茶叶
- 珊瑚草花
- 生姜汁
- 商陆
- 杉松
- 糖荠
- 秋枫
- 条参
- 海决明
- 鬼灯笼
- 豉虫
- 血桐
- 灯台莲
- 翅果唐松草
- 广香藤
- 草乌叶
- 擘蓝
- 见血清
- 刺茶美登木
- 金雀马尾参
- 烂茶叶
- 铁牛钻石
- 茖葱
- 跌打草
- 鬼灯笼根
- 葛根
- 葛藟
- 江珧柱
- 草苁蓉
- 大叶蒟
- 乌榄核
- 风藤草
- 酸水草
- 淡秋石
- 海虾壳
- 八节毛
- 勒马回
- 山莨菪
- 牛胆参
- 托里贝母
- 土草果
- 田高粱
- 铁苋
- 调经草
- 土荆皮
- 粉萆薢
- 福参
- 桐叶千金藤
- 龙珠
- 山慈姑叶
- 太白花
- 米皮糠
- 土色牛肝菌
- 大百解薯
- 松笔头
- 兴安升麻
- 松打七
- 松针
- 松叶
- 篦梳剑
- 水流豆
- 松香
- 老鼠瓜
- 松蕈
- 金钱苦叶草
- 桑叶露
- 老蛇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