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嗓管
《中华本草》:牛嗓管
拼音注音
Niú Sǎnɡ Guǎn
别名
泡通、大泡通、饭包叶、伞把木、三叉木、隔子通、大通塔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白背鹅掌柴的根和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hefflera hypoleuca (Kurz)Harms [Heptapleurum hypoleucum Kurz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小乔木,高5-10m。茎粗大,暗褐色,小茎纵剖面有质地松泡的海绵状,髓部时而横隔成层叠的隔膜状。叶互生,为掌状复叶,有小叶7;具圆柱形长柄,柄长15-30cm,基部膨大,与托叶合生呈鞘状,抱茎,小叶亦有长柄,长1.5-5.5cm;小叶片革质,卵圆形或卵状长圆形,长8-20cm,宽2.5-8cm,基部的1-2对小叶较小,卵状披针形,先端长渐尖,基部斜圆形或浅心形,边缘全缘或有锯齿和不规则深裂;上面绿色,光滑,无毛,下面灰绿色;密被白色星状短柔毛;主脉粗而明显,侧脉8-12对,在上面下陷,在下面隆起,网脉在两面均不明显。伞形花序排列成总状圆锥花序顶生,长30-40cm,被星状柔毛至几无毛,下部分枝常成复总状花序;苞片三角形,长3-6mm,外面被星状柔毛,内面无毛;花梗长1.5-5cm,被星状柔毛;小苞片三角形,长2-3mm;小花梗长6-8mm,被灰白色绒毛;萼密被灰白色星状柔毛,具5齿;花瓣5,长2-3mm,外面疏生星状柔毛,花淡绿白色;雄蕊5,花丝长3mm;子房下位,5室,花盘扁平,花柱合生成柱状,柱头明显。果实为核果,卵形,具5棱。花期9-10月,果期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250-2000m的密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微寒
功能主治
活血止痛;解毒通便。主跌打肿痛;骨折;牙痛;脘腹疼痛;便秘;无名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泡酒敷。
注意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忌发物、油类和辛辣食物。"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鸡蛋壳
- 莕菜
- 小赤麻
- 蝎子草
- 百足藤
- 显子草
- 小棕包
- 相思子
- 鹰不泊薳
- 小檗
- 小叶金老梅
- 螃蟹七
- 小叶桑根
- 虾蟆脑
- 小叶爬岩香
- 小叶野决明
- 公鱼
- 棉花
- 山吴萸
- 无风自动草
- 芙蓉叶
- 小杉藻
- 大叶金锦香
- 瓦楞子
- 流苏子根
- 有瓜石斛
- 银柴胡
- 细叶小羽藓
- 附地菜
- 水麻
- 大叶紫薇
- 雁肪
- 白乳菇
- 防风叶
- 豹子眼睛花
- 云南柴桂
- 指天椒
- 牛筋果
- 破布草
- 巴山虎
- 露蜂房
- 八目鳗
- 沙地柏
- 黍根
- 两面刺
- 剑叶铁树
- 苦丁
- 东北蛔蒿
- 矮脚苦蒿
- 白梅
- 野辣烟
- 二歧根莲花根
- 断线蕨
- 毛莲蒿
- 齿缘钻地风
- 粤万年青
- 太白花
- 橙皮
- 多花胡枝子
- 番红花
- 大风药叶
- 榕须
- 斑楮头红
- 东北鼢鼠
- 鸡冠子
- 碎骨红
- 大山芝麻
- 红泽兰
- 石吊兰
- 鲎尾
- 白花灯笼
- 淡菜
- 胆汁
- 刺楸
- 梅花
- 升麻
- 黄花远志
- 野胡萝卜根
- 鹦哥花藤
- 薄荷素油
- 金线包
- 小獐毛
- 毛千屈菜
- 小黄树
- 莲须
- 乌木屑
- 白刺花
- 鲛鱼
- 小果卫矛
- 大鱼鳅串
- 补血薯
- 毛叶白粉藤
- 云南野当归
- 蚬壳
- 长毛柃叶
- 鹅胆
- 南藤
- 海非菜籽
- 黄颡鱼
- 鱼寄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