毗黎勒
《中华本草》:毗黎勒
拼音注音
Pí Lí Lè
出处
《新修本草》云:"树似胡桃,子形亦似胡桃,核似诃梨勒而圆短无棱。"所述与本种相似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使君于科植物毗黎勒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erminalia bellirica (Gaertn.)Roxb. [Myrobalanus bellirica Gaertn.]采收和储藏:果实成熟后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,高18-35m,胸围可达1m。枝灰色,具纵纹及明显的螺旋状上升的叶痕,小枝、幼叶及叶柄基部常具锈色绒毛。叶螺旋状聚生枝顶;叶柄长3-9cm,无毛,常于中上部有2腺体;叶片阔卵形或倒卵形,纸质,长18-26cm,宽6-12cm,全缘,边缘微波状,先端钝或短尖,基部渐狭或钝圆,两面无毛,较疏生白色细瘤点,具光泽,侧脉5-8对,背面网脉细密,瘤点较少。穗状花序腋生,在茎上部常聚成伞房状,长5-12cm,密被红褐色的丝状毛,上部为雄花,基部为两性花;花5数,淡黄色,不连雄蕊的突出部分长4.5mm,无柄;萼管杯状,长3.5mm,5裂,裂片三角形,长约3mm,被绒毛;花瓣缺;雄蕊10,着生被毛的花盘外;花盘仅出现在两性花上,10裂,被红褐色髯毛;子房上位,1室,花柱棒状,长5mm,下部粗壮,被疏生的长绒毛,上部纤细,微弯。假核果卵形,密被锈色绒毛,长2-3cm,径1.8-2.5cm,具明显的5棱,种子1颗。花期3-4月,果期5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40-1350m的山坡阳处及疏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果实卵形,长1.7-3.5cm,直径1.6-2.5cm。表面棕褐色,密棕色绒毛。较细腻,具五棱脊及不规则纵皱纹,基部有果柄殖痕。质坚硬,不易破碎。果肉厚1-2.5mm,暗棕色或浅绿黄以。果核淡棕黄以,质坚硬。种子1枚,种皮棕黄色,种仁黄白以,具油性。气微,味微苦,嚼之有豆腥气味。[br]显微鉴别 果肉横切面:外果皮细胞1列,细胞类言形或长方形,切向排列,内含棕黄色物。外被非腺毛,非腺毛2-3细胞,内含棕黄色物,中果皮为数十列薄壁细胞,内含草酸钙簇晶及棕色物,近外侧有数列具维管的索状组织,切向间断排列,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成群,有财韧型维管束分布。[br]粉末特征:①具维管的索状组织,长25-370μm,直径18-28μm,壁厚、木化。②非腺毛易见,长60-160μm,为2-3细胞,内含棕黄色物。③草酸钙簇晶众多,直径10-54μm④石细胞类圆形、卵形或长言形,直径12-20(-65)μm,壁厚3-10μm,孔沟明显,且层纹。⑤内果皮纤维长58-228μm,直径22-35μ,壁厚2-10μm,木化,孔沟明显。⑥外种皮细胞具网纹。㈦螺纹导管直径8-13μ。⑧油滴类圆形或卵形,直径5-13μm。⑨果皮细胞碎片的表面观。
性味
味苦;微涩;性寒
鉴别
取本品粗粉1g,加水20ml,60℃水浴中加热10分钟,滤过,取滤液1ml,加氯化钠-明胶试液1-2滴,产生白色沉淀。(检查鞣质)
功能主治
解毒利咽;止咳止痢;养血止血。主咽喉肿痛;咳嗽;泻痢;痔疮出血;崩漏;病后体虚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0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烧灰为末撒,或调涂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线叶金鸡菊
- 雀卵
- 黑壳楠
- 朴树皮
- 秋海棠果
- 砒石
- 荔枝藤
- 肉豆蔻
- 伤寒头
- 蚯蚓
- 苹果皮
- 菩提树花
- 野猪皮
- 肉桂
- 青鳞鱼
- 普洱茶
- 普洱茶膏
- 爬地卷柏
- 盘龙参
- 黑芝麻
- 桤木皮
- 漆大姑根
- 西洋菜干
- 泡花树
- 炮仗花
- 芡实叶
- 苤蓝叶
- 蒲桃
- 飘带草
- 三加皮
- 青蒿子
- 刺黄连
- 莲蓬草
- 泡桐花
- 七厘丹
- 七鳃鳗
- 槭叶止血草
- 漆树皮
- 泡桐根
- 苦瓜藤
- 瓢瓜
- 荞麦叶
- 苤蓝
- 蚍子草
- 七筋姑
- 牛心茄子
- 厚朴
- 脓见愁
- 清沙草
- 秦艽
- 荞麦七
- 清明菜
- 秋子梨
- 窃衣
- 片姜黄
- 破叶莲
- 菩提树皮
- 萍蓬草子
- 蒲儿根
- 蓬莱葛
- 霹水草
- 苘麻
- 爬山豆根
- 皮哨子
- 破布草
- 苹果叶
- 全叶青兰
- 朴树
- 阔叶赤车使者
- 枪花药
- 帕梯
- 脐带
- 炮姜
- 破头风
- 雪乌
- 费菜
- 蒲蒻
- 飘拂草
- 爬树龙
- 荠宁
- 螃蟹脚
- 铺山燕
- 芡实
- 瓶耳小草
- 全蝎
- 泡桐
- 蒲草根
- 狍茸
- 球穗花千斤拔
- 爬山虎
- 茜草根
- 破血丹
- 鲤鱼鳞
- 球序鹅掌柴
- 破骨风
- 辟汗草
- 泡囊草
- 胖大海
- 坡参
- 漆树木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