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厘丹
《中华本草》:七厘丹
拼音注音
Qī Lí Dān
别名
人头发、藜芦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黑紫藜芦的根茎及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etatrum japonicum(Bake)Loes.f[V.nigrumL.var.japonicumBaker;V.atroviolaceum Loes.f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除去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黑紫藜芦 多年生草本。植株高30-100cm。茎基部具带网眼的纤维网。叶多数,近基生;叶片狭带状或狭长圆形,长15-60cm,宽0.5-4cm,先端锐尖,基部下延为柄,抱茎,两面无毛。圆锥花序短缩或扩展而伸长,花序轴和花梗密被白色绵状毛,侧生花序上花便长约7mm;雄性花和两性花同株或均为两性花;花被片6,反折,黑紫色或深紫堇色,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5-7mm,宽2-3mm,基部无柄,外花被片背面被白色短毛或几无毛;雄蕊6,长2-3mm;子房无毛,3室,花柱3。蒴果椭圆形或卵圆形,具三棱,长l-1.5cm,宽约Icm。种子扁平,具翅。花、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林下或草地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茎略呈圆柱形,长1-2cm,直径0.6-1.2cm,顶端与茎连接处有叶基残存,多枯朽,棕褐色。根簇生而细,长3-10cm,灰褐色,有较密皱纹,质轻而脆,易折断。[br]显微鉴别 表皮细胞略呈方形,下皮层为2-3列类圆形细胞,腔隙约占皮层的1/3-1/4薄壁细胞中针晶束多见;中柱小,初生木质部10-12原型。
性味
辛;苦;寒;有毒
功能主治
涌吐;散瘀;止痛;杀虫。主中风;癫狂痰涎涌盛;跌打瘀肿;疥癣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每次0.3-0.6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布;或用温水浸润后捣敷。
注意
体虚气弱、孕妇禁服。《福建药物志》:“孕妇忌服。不可与诸参、细辛、芍药配伍。”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洋地黄
- 月桂子
- 岩春草
- 岩梭
- 毛果小甘菊
- 洋鸭
- 盐匏藤
- 盐肤木根皮
- 圆叶千金藤
- 牙疳药
- 罗星草
- 圆叶茅膏菜
- 黄茄花
- 六月瓜
- 岩枇杷
- 云南美登木
- 草绣球
- 五倍子苗
- 羊奶子
- 樱桃叶
- 土大黄
- 岩白菜素
- 香圆子
- 兖州卷柏
- 山香草
- 玉珊瑚根
- 罂粟
- 榅桲皮
- 盐麸子根
- 麻秸
- 崖松
- 樱桃水
- 慈菇
- 盐蒿
- 羊外肾
- 叶底红
- 岩凤尾蕨
- 优若藜
- 粤瓦韦
- 扇叶人字果
- 鹿茸草
- 山鸡
- 洋葱
- 夜香牛
- 岩檀香
- 海南茄
- 山荷叶
- 海藻石
- 夜来香
- 宿苞豆
- 山黄杨子
- 异叶米口袋
- 亚泵礴
- 岩松
- 岩石松
- 八角枫花
- 八目鳗
- 旋花苗
- 散血藤
- 菜豆树
- 玉米黑霉
- 菜子七
- 西藏花椒
- 节节草
- 毛扭藓
- 芸薹子油
- 盐麸子
- 草乌叶
- 丝线吊芙蓉
- 山香果
- 东野菰
- 金丝桃果实
- 崖姜
- 夜交藤
- 萝芙木
- 山蒿
- 亚婆潮
- 山苦荬
- 匙叶伽蓝菜
- 芒
- 圆叶娃儿藤
- 水禾麻
- 黄三七
- 树舌
- 烟草
- 玉铃花
- 石斑鱼
- 薄叶黄芩
- 制草乌
- 蛇退
- 冷蕨子草
- 叶底珠
- 盘石龟
- 疏叶香根芹
- 山茴芹
- 蚕蜕
- 山藿香
- 玉山芎穷
- 山皮条
- 山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