莎木面
《*辞典》:莎木面
拼音注音
Shā Mù Miàn
别名
莎而(《海药本草》),沙孤米(《东西洋考》),西国米(《通雅》)。
出处
《海药本草》
来源
为棕榈科植物西谷椰子的木髓部提出的淀粉。
原形态
西谷椰子,又名:莎木(《本草拾遗》),沙孤(《东西洋考》)。
常绿乔木。杆高10~20米,由杆基部生多数萌芽,幼时包围叶柄之叶鞘生有硬刺,亦有渐次生长而失去者,故可分为"有刺"及"无刺"二种。叶为羽状,颇似椰子。圆锥花丛,花梗颇大,着生多数淡红色花,为黄褐色有光泽之鳞被所包,果实大如李子。
制法
开花前采伐树干,截段,纵向破开后,投河中浸软,除去外皮,取其木髓部,用普通制淀粉法,经过粉碎、筛浆过滤、反复漂洗、沉淀、干燥等过程制取淀粉。最纯者色白,次者带褐色。淀粉晒至未十分干燥时,破碎后纳诸布袋中,摇成细粒,再行晒干,即为西国米。质净色白者名"真珠西谷"。
生境分布
南洋群岛一带多栽培。
性味
甘,温。
①《海药本草》:"平温,无毒;"
②《纲目》:"甘,平温。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温中健脾。治脾胃虚弱,消化不良。
①《本草拾遗》:"温补。"
②《海药本草》:"主补虚冷,消食。"
③《柑园小识》:"健脾运胃,久病虚乏者,煮粥食最宜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臭黄荆子
- 木耳
- 打破碗花花
- 大山玄参
- 罗裙带
- 川楝子
- 椿白皮
- 吊山桃
- 青头菌
- 猫油
- 棠梨
- 米面蓊叶
- 乌蛇膏
- 大黄草
- 羊心
- 杏树皮
- 红茴香根
- 雪乌
- 火秧竻蕊
- 真藓
- 毛叶黄药
- 獐骨
- 桃儿七果
- 地龙
- 海粉
- 香胶木
- 揉白叶
- 桂竹香
- 鹭肉
- 鬼灯笼
- 软皮树
- 金樱根
- 小花琉璃草
- 米仔兰
- 百合
- 牦牛角
- 油茶根
- 蒙疆苓菊
- 蔓荆子
- 水藁本
- 樟树果
- 棕榈花
- 铁线草
- 石斑鱼
- 吹风散
- 油柑叶
- 亚麻子
- 岩冬菜
- 麦撇花藤
- 油桐叶
- 月季花
- 岩松鼠骨
- 岩豆藤花
- 藤槐
- 油渣果
- 柚
- 老虎须
- 仰天钟根
- 圆瓣冷水花
- 岩兰花根
- 柚核
- 百尾笋
- 岩菖蒲
- 椰子瓤
- 榆荚仁
- 油渣果根
- 蘑菇
- 岩蒿
- 白千层
- 异被赤车
- 圆叶锦葵根
- 青江藤
- 撒发
- 夜合花
- 芒
- 岩梭花
- 龙骨
- 毛诃子
- 海南茄
- 宜昌楼梯草
- 异型莎草
- 水禾麻
- 有瓜石斛
- 松节油
- 鹩哥舌
- 甜茶藤
- 元宝槭
- 山油麻
- 狭叶山胡椒
- 宜梧叶
- 刺竹叶
- 圆果冷清草
- 马肉
- 元元草
- 楹树
- 问荆
- 岩丸子
- 岩豆藤根
- 石菖蒲花
- 海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