杉寄生
《中华本草》:杉寄生
拼音注音
Shān Jì Shēnɡ
别名
枫木寄生、龙眼寄生、发冷果寄生、沙梨寄生、柿树寄生、菠萝树寄生、白蜡树寄生、八角鞘花寄生、寄生包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寄生科植物鞘花的茎枝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crosolen cochinchinensis (Lour.)Van Tiegh.[Loranthus cochinchinensis Lour.;Elytranthe cochinensis (Lour) G.Don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扎成束,或切碎,晒干。
原形态
灌木,高0.5-1.3m。全株无毛。小枝灰色,具皮孔。叶对生;叶柄长0.5-1cm;叶片革质,阔椭圆形至披针形,有时卵形,长5-10cm,宽2.5-6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或阔楔形;中脉在上面扁平,在下面凸起,侧脉4-5对。总状花序,1-3个腋生或生于小枝已落叶腋部,花序梗长1.5-2cm,具花4-8朵;花梗长4-6mm;苞片阔卵形;小苞片2枚,三角形,基部彼此合生;花托椭圆形;副萼环状;花冠橙色,长1-1.5cm,冠管膨胀,具6棱,裂片6枚,披针形,长约4mm,反折;花柱线状,柱头头状。浆果近球形,长约8mm,直径7mm,橙色,果皮平滑。花期2-6月,果期5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-1600m的平原或同地常绿阔叶林中,寄生于壳斗科、山茶科、桑科植物或枫香、油桐、杉树等多种植物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南、西南及福建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带叶茎枝圆柱形,分枝多,节部膨大,长20-30m,粗枝直径1-1.5m,细枝或枝梢直径2-3mm。表面粗糙,无毛,淡褐色或灰褐色,有多数细小、点状、黄褐色或红褐色皮孔和突起的纵条纹,或下陷的裂纹,节部有突起的枝痕和叶痕。质坚脆,易折断,折断面不平坦,皮部薄,棕褐色,与木部紧密相接,木部宽阔,几占茎半径的5/6,深黄色,髓射线明显,呈放射状,中央髓部淡黄色或棕褐色,叶常卷曲或破碎,完整叶片披针形至长椭圆形,长4-10cm,宽2-6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黄绿色至茶褐色,全缘,两面均光滑无毛,略有光泽,主脉明显,侧脉羽状,亚革质而韧脆,叶柄短。气微,味淡、微涩。
性味
甘;苦;性平
功能主治
祛风湿;补肝肾;活血止痛;止咳;止痢。主风湿痹痛;腰膝酸痛;头晕目眩;脱发;跌打损伤;痔疮肿痛;咳嗽;咳血;痢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搜山黄
- 黄唇鱼鳞
- 虎掌南星
- 黄山鳞毛蕨根
- 山五味子叶
- 黄唇鱼肝
- 黄山鳞毛蕨
- 三对叶丹参
- 黄山五叶参
- 花蜘蛛
- 山五味子根
- 双籽棕
- 黄水枝
- 山峰西番莲
- 黄水芋草
- 山吴萸
- 山螃蟹
- 山韭菜
- 山黑柳
- 红对节子
- 槐花
- 红梗草根
- 桫拉木
- 梭子蟹
- 山荔枝果
- 山莨菪
- 水牛尾
- 山鸡腿
- 山黄豆藤
- 山黄麻叶
- 柿漆
- 红扁藤
- 水枇杷叶
- 红花刺参
- 四方蒿
- 山柳菊
- 黄樟
- 双色龙胆
- 山五味子
- 黄唇鱼鳃
- 丝瓜皮
- 黄水芋
- 山柳
- 双股箭
- 花叶竹芋
- 丝瓜花
- 黄瑞木
- 千针万线草
- 皮袋香
- 楠木皮
- 跌打老
- 银粉背蕨
- 柔软石韦
- 天韭
- 野木鱼
- 红三七
- 单肾草
- 赤茯苓
- 山牛毛毡
- 栝楼皮
- 茄根
- 透茎冷水花
- 黍根
- 林问荆
- 穿地龙
- 东北桤木
- 桔梗
- 鸢脑髓
- 百灵草
- 天麻茎叶
- 蚶
- 小构树汁
- 猩猩木
- 荜茇根
- 血苋
- 亮叶冬青
- 倒爪草
- 槐胶
- 血水草
- 风花菜
- 衣鱼
- 糯稻根须
- 铁仔
- 红川乌
- 钩栲
- 椰子
- 蔷薇根
- 曼陀茄根
- 长前胡
- 矮叶书带蕨
- 红紫珠
- 麦芽
- 鲛鲨白
- 鬼臼
- 长叶山芝麻
- 耧斗菜
- 鄂西天胡荽
- 梳篦叶
- 白头翁
- 漏斗瓶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