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夹生
《中华本草》:石夹生
拼音注音
Shí Jiā Shēnɡ
别名
石夹生、小石生。
英文名
root of David currant
出处
始载于《云南曲靖中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虎耳草科植物革叶茶biao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ibes davidii Franch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全株,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革叶茶(biao) 常绿灌木,高0.5-1.5m。根横走,褐色,内皮紫红色。茎灰褐色,具明显托叶环和叶痕;幼枝疏生长腺毛。单叶互生或在小枝顶端簇生;叶柄长约5mm,两侧具缘毛;托叶披针形,长l-1.5cm,具缘毛;叶片纸质,菱状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3-7cm,宽1.5-2cm,先端钝头或微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锯齿;并疏生缘毛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两面无毛。总状花序腋生,长约5cm,被腺毛;苞片卵形,长约6mm,具缘毛;花梗短;萼筒与子房合生,裂片5,卵形,长约3mm,先端圆;花瓣5,白色,倒卵形,长约1.5mm;雄蕊5,与花瓣互生;子房下位,1室,花柱1,柱头2裂。浆果,先端冠以宿存萼。花、果期5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向阳石灰岩山地的石头隙间。资源分布:分布四川、云南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细长,灰褐色,直径1-2mm,有多数侧根及须根,质脆,易断,断面红棕色。茎多分枝,直径1-2mm,褐色或红棕色,节部有环状托叶痕和叶痕,以及多数不定根或根痕,节间长约1.5cm;有的茎基具有鲜黄绿色的小鳞叶,芒状,质脆,易断。叶片卵形,长3-7cm,宽1.5-2cm,边缘有浅锯齿,棕红色或浅红褐色,革质。气微,味苦、涩。
性味
涩;苦;微温
归经
肝;脾;肾经
功能主治
祛风利湿;活血止痛。主风湿性关节痰;有经不调;经闭腰痛;产后腹痛;痢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有舒筋活血、祛瘀止痛、强筋骨的功能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、月经不调、腰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石夹生
别名
石甲生、小活血、小石生
来源
虎耳草科石夹生Ribes davidii Franch.,以全株入药。
生境分布
四川、湖北、云南。
性味
苦、涩,微温。
功能主治
活血祛瘀,舒筋理气。主治风湿性关节炎,月经不调,经闭腰痛,产后腹痛,痢疾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羊靥
- 草地早熟禾
- 红果冬青
- 山野豌豆
- 饱饭花果
- 金钟茵陈
- 毛竹
- 尖刀苦马菜
- 小接骨丹
- 无花果叶
- 金线草
- 猪母柴根
- 线叶蓟
- 石参
- 万年青根
- 毛稔根
- 竹叶椒叶
- 绿豆皮
- 牛西西叶
- 台湾磨盘草
- 甘西鼠尾
- 露兜竻花
- 草乌叶
- 石桢楠根
- 猪牙皂
- 石枣
- 高山望
- 水曲柳
- 止痢蒿
- 蚕豆壳
- 花荵
- 沙地柏
- 匙叶草
- 黄花仔
- 芫花
- 绣球花
- 刀豆根
- 石栗叶
- 方榄
- 虎筋
- 慈竹气笋
- 马兰
- 角果木子油
- 球花紫云英
- 大花糙苏
- 大苞芹
- 白石榴花
- 使君子根
- 小羊肚菜
- 尖头蚱蜢
- 羊脬
- 黄芪
- 黑石耳
- 土金耳环
- 福参叶
- 药用狗牙花
- 野鸡草
- 向日葵子
- 和筋草
- 石南
- 银线草根
- 太白参
- 獭胆
- 柴厚朴
- 大叶鸡菊花
- 大花活血丹
- 石莼
- 黄麻
- 葛藟果实
- 野苦梨
- 棕树心
- 鹄绒毛
- 大理菊
- 水田碎米荠
- 肝风草
- 黄海葵
- 金腰子
- 九翅豆蔻
- 大叶钓樟
- 宽叶杜香
- 翅柄蓼
- 杯苋
- 短柄菝葜
- 石蒜
- 厚叶牛耳草
- 萝卜防己
- 凤尾蕉叶
- 竹节人参叶
- 小通草叶
- 樟木子
- 毛水苏
- 浙贝母
- 苡芭菊
- 万寿菊花
- 羊肺
- 兴安独活
- 硫化铅
- 土密树
- 灯台菜
- 咳嗽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