樟木子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樟木子
拼音注音
Zhānɡ Mù Zǐ
别名
樟扣、樟子、樟木蔻、樟树果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樟的成熟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innamomum camphora(L.) Presl[Laurus camphora L.]采收和储藏:11-12月间采摘成熟果实,晒干。
原形态
樟,常绿乔木,高20-30m。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,纵裂;小枝淡褐色,光滑;枝和叶均有樟脑味。叶互生,革质,卵状椭圆形以至卵形,长6-12cm,宽3-6cm,先端渐尖,基部钝或阔楔形,全缘或呈波状,上面深绿色有光泽,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,无毛,幼叶淡红色,脉在基部以上3出,脉腋内有隆起的腺体;叶柄长2-3cm。圆锥花序腋生;花小,绿白色或淡黄色,长约2mm;花被6裂,椭圆形,长约2mm,内面密生细柔毛;能育雄蕊9,花药4室;子房卵形,光滑无毛,花柱短;柱头头状。核果球形,宽约1cm,熟时紫黑色,基部为宿存、扩大的花被管所包围。花期4-6月。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栽培或野生于河旁,或生于较为湿润的平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果实呈圆球形,直径约5-8mm,棕黑色至紫黑色,表面皱缩不平,或有光泽,基部有时有宿存的花被管,果皮呈肉质而薄,内含大而黑色的种子1粒。气极香,味辛辣。
化学成分
种子含脂肪油,其中饱和脂肪酸占93%,三饱和酸、二饱和酸、一饱和酸及三不饱和酸甘油酯的摩尔百分比例为80:17:1:2。
性味
辛;温
功能主治
祛风散寒;温胃和中;理气止痛。主脘腹冷痛;寒湿吐泻;气滞腹胀;脚气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汤洗;或研末以水调敷患处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桔梗
- 子楝树叶
- 须叶藤
- 莲蓬草
- 隔山香
- 丰花草
- 毛药
- 蚍子草
- 香胶木叶
- 山樱桃
- 牛筋果
- 广藤根
- 鷃
- 山小橘
- 虫莲
- 马尾伸筋草
- 栾华
- 鲤鱼齿
- 灵芝
- 高山大黄
- 三叶鬼针草
- 出山虎
- 草木灰
- 九节茶
- 桂子
- 山芹
- 藨寄生
- 长瓦韦
- 竹节草
- 薄荷露
- 钩藤根
- 高粱
- 荠宁
- 贵州落地金钱
- 刺玫
- 蜂窝草
- 串铃草
- 鸭跖草
- 过塘蛇
- 菊花脑
- 鳖血
- 海芙蓉
- 盐麸叶
- 白毛藤
- 海蕴
- 大叶醉鱼草
- 落花生
- 淡菜
- 桑皮汁
- 牛喉咙
- 凸额马先蒿
- 百味参
- 扁轴木
- 火炮草果
- 长柄臭黄荆
- 风湿木
- 草独活
- 剑皮树菌
- 连香树
- 柑
- 东北红豆杉
- 多穗石柯茎
- 二裂叶委陵菜
- 黄桷浆
- 看麦娘
- 金边龙舌兰
- 箭杆杨
- 刻裂紫堇
- 黑葡萄液汁
- 金缕梅
- 葛藟果实
- 鹿茸
- 威灵仙叶
- 破天菜
- 毛花洋地黄
- 莽草根
- 牛耳大黄
- 水莎草
- 蓝花子
- 蒲葵
- 牛角腮
- 竹叶马豆
- 透茎冷水花
- 心叶荆芥
- 铁色箭
- 野麦子
- 鸦胆子
- 狭叶桃叶珊瑚
- 紫花络石
- 紫苏
- 双色龙胆
- 刺梨叶
- 黄海葵
- 秋海棠果
- 白饭树根
- 明萼草
- 铁破锣
- 砂漏芦
- 鬼柳树
- 通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