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塘蒿
《中华本草》:野塘蒿
拼音注音
Yě Tánɡ Hāo
别名
小山艾、小加蓬、火草苗、蓑衣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香丝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nyza bonariensis (L.) Cronq. [Drigeron bonariensis L.; E. linifolius Willd.; E. crispus Pourr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香丝草 一年生或二年草本,高30-70cm。根纹锤形,具纤维状根。茎直立,全体被有开展性的细软毛,上部常分枝。单叶互生;基部叶披针形,长6-10cm,宽约1.5cm,边缘具不规则的齿裂成羽裂,花后多凋落,有柄;茎生叶向上渐窄,绒状,全缘,无柄。头状花序直径1-1.5cm,有梗,在枝端排列成圆锥状;总苞长约5mm;总苞片2-3层,线形,长短几相近,有毛;舌状花白色,多层,不明显,雌性,全部结实,先端齿裂;管状花黄色,多数,两性,裂片5。瘦果长圆形,扁平,有毛;冠毛1-2层,外短内长。花期5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路边、田野及山坡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及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地上部分含咖啡酸(caffeic acid),芹菜素(apigenin),金圣草素( chrysoeriol),木犀草素(luteolin),刺槐素(a-cacetin),绿原酸(chlorogenic acid),新绿原酸(neochlorogenicacid),洋蓟素(cynarin),3,5-二咖啡酰奎宁酸(3,5-dicaffeoylquinic acid),4,5-二咖啡酸奎宁酸,3,4-二咖啡酰奎宁酸,东莨菪甙(scopoletin),槲皮素-3-葡萄糖甙(quercetin-3-glucoside),二氢芥子醇(dihydrosinapyl alcohol),黄决明素(Chryso-obtusin),白术内酯(butenolide) I,大牻牛儿素(germacrane),反-毛叶醇内酯(trans-lachnophyllum lactone)顺-毛叶醇甲酯(eis-lachnophyllummethyl ester)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除湿止痛;止血。主感冒;疟疾;风湿性关节炎;疮疡脓肿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2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野塘蒿
别名
香丝草、小山艾、火草苗
来源
菊科野塘蒿Conyza bonariensis (L.) Cronq.[Erigeron crispus Pourr.;E. linifolius Willd.]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江苏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河南、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化学成分
含甾醇、胆碱、槲皮素及挥发油。
性味
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去湿,行气止痛。用于感冒,疟疾,急性风湿性关节炎。外用治小面积创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3~4钱;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草贝母
- 天脚板果
- 川木香
- 小茴香
- 黄杞皮
- 扶栘木皮
- 竹鱼
- 慈竹气笋
- 鸡翎草
- 牛髓
- 地柏叶
- 轮环藤
- 华紫报春花
- 斑花杓兰
- 孔公孽
- 银鱼
- 假黄麻
- 浮小麦
- 紫油木皮
- 小蜡树
- 铜钱麻黄
- 黄山鳞毛蕨根
- 金剪刀
- 鹅内金
- 刺楸树皮
- 掉毛草
- 合树菌
- 阿育魏实
- 大叶矶松
- 罗勒
- 野樱桃根
- 下田菊
- 棣棠花
- 野兔毛
- 石上藕
- 金刚藤
- 托腰散
- 护心胆
- 虎掌草叶
- 羊角扭
- 鸡翮羽
- 鸡肾草
- 小通草
- 一颗针
- 贴骨散
- 岩葱
- 石凉伞
- 腊瓣花
- 羊屎条花
- 茵陈蒿
- 鲜黄连
- 向日葵花托
- 红楠
- 淡豆豉
- 蝤蛑
- 梧桐
- 黑萼棘豆
- 多苞糙苏
- 土丁桂
- 锯叶竹节树
- 青蛙胆
- 甘蔗
- 黄荆沥
- 岩檀香
- 鷃
- 竹节草
- 热痱草
- 芦荟花
- 羊耳蒜
- 豆角柴
- 苦良姜
- 直立婆婆纳
- 芋叶
- 大苞叶千斤拔
- 景天
- 黄杨
- 缘毛鸟足兰
- 雪上一枝蒿
- 刺梨根
- 假蒟
- 虾蟆肝
- 茄子根
- 簕竹
- 茴香虫
- 白千层油
- 醋糟
- 金边兔耳
- 天麻
- 断肠草
- 百里香叶杜鹃
- 翻背白草
- 羽裂星蕨
- 华中五味子
- 小石蝴蝶
- 豪猪肉
- 大苞寄生
- 高粱火焰苞
- 还阳草根
- 苦檀子
- 喉痧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