蛤仔
《中华本草》:蛤仔
拼音注音
Há Zǎi
别名
玄蛤、花蛤
英文名
Clam Shell
出处
出自《东北动物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帘蛤科动物菲律宾蛤仔及杂色蛤仔的壳和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Ruditapes philippinarum(Adams et Reeve)[Venerupis philippinarum(Adams et Reeve)]2.Ruditapes variegata(Sowerby)[Venerupis variegata(Sowerby)]采收和储藏:四季均可采捕,一般在退潮后,用耙网于海底捕捞。捕得后,煮熟取壳晒干。肉随取随用。
原形态
1.菲律宾蛤仔贝壳近卵圆形,质坚实,两壳膨胀,一般壳长42-54mm,壳高32-37mm,壳宽22.5-29mm。壳顶稍前弯、突起,位于背缘前方。小月面卵圆形或略呈菱形;面狭长,梭形。外韧带黄褐色,突起,壳前端稍圆,后端边缘圆形或略呈截形。壳表颜色及花纹多变化,一般为褐色或灰黄色。生活于泥沙滩者,个体小,色淡并杂有彩色斑纹;泥滩者个体大,色较深。生长线与放射肋交织成布纹状,于壳顶及中部较细密,越向后端纹理越粗壮,基中放射肋细密,90-100条。壳内面白色或略带黄、紫色,具光泽。铰合部狭长,每壳均有3枚主齿,外套痕明显,外套窦短粗,末端钝圆。水管基部愈合,入水管口喙触手不分叉。前闭壳肌痕半圆形,后闭壳肌痕近卵形。2.杂色蛤仔,本种与菲律宾蛤仔形状相似,常相混淆不易区分。主要特点为壳较小而薄脆,略长同般壳长25-39mm,壳高18-28mm。壳表面颜色、花纹变化极大,有淡褐色、棕色,并有密集的褐色或赤褐色斑点或花纹,自壳顶至腹面有较淡色带2-3色。前闭壳肋痕稍小,呈心形;后闭壳肌痕稍大,呈桃形。水管完全分离,入水管口缘触手分叉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喜栖息于近河口沿岸或波浪平静的内湾中自潮间带至潮下带10余米的沙和泥沙质海底者有生长。雌雄异体,北方繁殖季节在6-10月。2.生活于近河口沿岸和潮间带浅泥沙滩。资源分布:1.我国沿海均有分布,辽宁、山东量最大。2.我国分布于福建平谭以南沿海,至北部湾和海南岛的南岸。
形状
性状鉴别(1)莫律宾蛤仔贝壳呈卵圆形,长2.5-4.5cm。外表面灰黄色或灰白色,有的具带状花纹或褐色斑点,并有细密的放射肋与同心排列的生长纹交错形成的布状纹;内表面灰黄色,略带紫色。质坚厚。气微,味微咸。[br](2)杂色蛤仔贝壳较小,长卵圆形,长2.5-3.9cm。外表面棕色、淡褐色,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,并常有淡色色带2-3条,放射肋与同心生长纹交织成布纹;内表面淡灰色或肉红色,质较薄。气微,味微咸。
化学成分
含碳酸钙,磷酸钙,碳酸镁,贝壳硬蛋白(conchiolin)和含微量重金属(铜、汞、钼、铋、锡等)。
药理作用
1.延缓衰老作用,杂色蛤水提取物明显降低小鼠肝组织中过氧化脂质含量,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活性,降低皮肤和尾腱中羟脯氨含量,具有显着的延缓衰老作用。2.抗肿瘤作用,该提取物对肉瘤180、艾瘤腹水型和肝癌实体型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。3.降压作用,菲律宾蛤仔肉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臁疮;黄水疮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煅存性,研末撒。
各家论述
《东北动物药》:治臁疮,黄水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蛤仔
拼音注音
Há Zǎi
别名
蚬子
来源
瓣鳃纲帘蛤科蛤仔Venerupis (Amygdala) philippinarum (Adamset Reeve),以贝壳、肉入药。
功能主治
贝壳:清热解毒。主治臁疮,黄水疮。
肉:有降压作用。
用法用量
贝壳:外敷用(生用或煅用)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南五味子叶
- 金凤毛
- 绿玉树
- 梨树根
- 麻糖风
- 白杨树根皮
- 黄锁梅根
- 白鱼尾果
- 八月札
- 水丁香
- 花叶秋海棠
- 白补药
- 刺菠
- 铜脚威灵仙
- 满天飞
- 海螺
- 北沙参
- 新塔花
- 黄麻叶
- 赤石脂
- 蕤仁
- 桂木干
- 钩藤根
- 马齿苋子
- 蝴蝶树
- 金丝矮陀陀
- 麻花
- 雪上一支蒿
- 麋茸
- 麻雀肉
- 毛蕊花
- 仙百草
- 润鳞鳞毛蕨
- 鸡脚草乌
- 马蔺叶
- 小果白刺
- 石楠根
- 蓼大青叶
- 西藏凤仙花
- 九节风
- 鳗鲡鱼
- 蘽根
- 马齿苋
- 马鬃
- 黄楝树
- 土附子
- 螃蟹七
- 麋脂
- 山柳
- 野高粱
- 姜叶三七
- 麦饭石
- 蕨萁
- 大金香炉
- 摇钱树根
- 熊肉
- 蒲蒻
- 朝天罐
- 合掌草
- 杏叶
- 马醉木
- 水芋
- 小球藻
- 白背叶根
- 土大香
- 黄樟
- 红牛皮菜
- 黄背草果
- 土八角
- 马肠薯蓣
- 西藏野樱桃
- 冬青子
- 撒发
- 华南毛蕨
- 大麻疙瘩
- 刺血红
- 桂子
- 黑穗画眉草
- 石菖蒲花
- 石莲子
- 三叶茶
- 野黄瓜
- 野苦梨根
- 柿寄生
- 盒子草
- 毛叶小寒药
- 炮仗花
- 面头叶
- 方榄
- 布荆
- 裂叶翼首花
- 野三七
- 毒芹根
- 王不留行
- 骑马参
- 越王余筭
- 白柳
- 水马桑枝叶
- 假报春花
- 毒鱼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