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蜡梅
《*辞典》:夏蜡梅
拼音注音
Xià Là Méi
别名
牡丹木、大叶柴
出处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为蜡梅科植物夏蜡梅的花和根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,高1~3米。树皮灰白色或灰褐色,皮孔隆起。叶对生,膜质,宽卵状椭圆形、圆形至倒卵形,长18~26厘米,宽11.5~16厘米,先端急尖或短尖,基部圆形,全缘或具不规则细锯齿,下面幼时沿脉被褐色硬毛。花单生于当年枝顶,无香气,花被片2型,多数,覆瓦状排列,螺旋状生于坛状花托的顶端,外部花被片12~14,呈花瓣状,白色,边淡紫红色,内部的花被片9~12,呈副冠状,肉质较厚,淡黄色,腹面基部散生淡紫红色细斑纹;雄蕊多数,花丝极短;雌蕊多数成束,子房生于凹陷的花托内。瘦果矩圆形,长1~1.3厘米,褐色,疏被白色绢毛。
生境分布
适宜较阴湿而带腐殖质的土壤。生于山坡灌丛及溪旁林丛中。分布浙江。
功能主治
治胃气痛。
复方
治胃气痛:夏蜡梅花或根四钱,白马骨(茜草科六月雪)、竖漆柴(金缕梅科檵木)根各三至四钱,寒扭(蔷薇科高梁泡)根四至五钱,仙鹤草二至三钱。水煎,冲红糖,每日早晚空腹各服一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夏蜡梅
拼音注音
Xià Là Méi
别名
牡丹木、大叶柴
英文名
Flower or root of Chiness Allspice
出处
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蜡梅科植物夏蜡梅的花和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lycanthus chinensis Cheng et S.Y.Chang[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(Cheng et S.Y.Chang)Chang et S.Y.Chang]采收和储藏:花,5月采花蕾或初开的花,文火焙或晒干。根,秋、冬季采挖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
夏蜡梅,落叶灌木,高1-3m。树皮灰白色或灰褐色,皮孔隆起。叶对生,膜质,宽卵状椭圆形、圆形至倒卵形,长18-26cm,宽11.5-16cm,先端急尖或短尖,基部圆形,全缘或具不规则细锯齿,下面幼时沿脉被褐色硬毛。花单生于当年枝顶,无香气,花被片2型,多数,覆瓦状排列,螺旋状生于坛状花托的顶端,外部花被片12-14,呈花瓣状,白色,边淡紫红色,内部的花被片9-12,呈副冠状,肉质较厚,淡黄色,腹面基部散生淡紫红色细斑纹;雄蕊多数,花丝极短;雌蕊多数成束,子房生干凹陷的花托内。瘦果矩圆形,长1-1.3cm,褐色,疏被白色绢毛。
栽培
喜温暖、湿润,好阴。要求排水良好的肥沃砂质土壤。采用播种和分株毓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丛林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浙江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花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,直径3.5-5cm。花被片多数,螺旋状着生于杯状的花托上,外花被片12-14枚,基部有暗棕色班纹。雄蕊多数,花丝短,花药密被短柔毛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苦;辛;性温
归经
胃经
功能主治
行气止疼。主胃气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复方
治胃气痛:夏蜡梅花或根四钱,白马骨(茜草科六月雪)、坚漆柴(金缕梅科檵木)根各三至四钱,寒扭(蔷薇科高梁泡)根四至五钱,仙鹤草二至三钱。水煎,冲红糖,每日早晚空腹各服一次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茨菇草
- 豆渣树
- 白鹅膏
- 地杨梅
- 水松球果
- 蛏肉
- 象胆
- 天门冬
- 臭草
- 串铃
- 焦槟榔
- 山橘
- 土沙参
- 向日葵根
- 小狼毒
- 小石松
- 杨梅树
- 赤小豆叶
- 竹精
- 地筋
- 白柳
- 柱果木榄叶
- 鮠鱼
- 红管药
- 羽裂盾蕨
- 白残花
- 番杏
- 寒莓叶
- 刷把草
- 鳣鱼
- 甘土
- 白花菜子
- 心叶秋海棠
- 玫瑰茄
- 节节茶
- 小鱼眼草
- 枳根皮
- 黑大豆皮
- 牛舌草
- 海决明
- 扁豆根
- 荸荠
- 假蒟根
- 昆布
- 顶头马蓝
- 芸薹子油
- 诃子
- 虾须草
- 石彭子
- 刺李
- 甜地丁
- 崖姜
- 三花枪刀药
- 伞梗虎耳草
- 芦叶
- 千斤拔
- 红辣树根
- 腊雪
- 横经席叶
- 大青草
- 柚核
- 白蓝翠雀花
- 白毛草
- 白背小报春
- 野山楂
- 裂果卫矛
- 昂天莲
- 腊瓣花
- 碎米蕨
- 红酸杆
- 华风车子根
- 咸虾花
- 山核桃皮
- 虎睛
- 地皮风
- 百蕊草
- 小礼花种子
- 短叶锦鸡儿
- 百部还魂
- 茄根
- 腰骨藤
- 园金柑
- 麦麸草
- 香槐
- 野罂粟壳
- 白龙头
- 蚌泪
- 小一口血
- 血参
- 刺葡萄
- 细叶藁本
- 辫子草根
- 荫风轮
- 白线薯
- 细锥香茶菜
- 骨螺
- 秋海棠
- 牛胆
- 老虎须
- 厚叶贯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