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桷皮
《中华本草》:黄桷皮
拼音注音
Huánɡ Jué Pí
出处
出自于《草木便方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黄桷树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cus virens Ait.var.sublanceolata(Miq.)Corner[F.lacor sensu auct.non Buch. -Ham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剥取树皮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大乔木,高15-20m。板根延伸达数十米外,支柱根形成树干,胸围达3-5m。叶互生;叶柄长2.5-5cm;托叶广卵形,急尖,长5-10cm;叶片纸质,长椭圆形或近披针形,长8-16cm,宽4-7cm,先端短渐尖,基部钝或圆形,全缘,基出脉3条,侧脉 7-10对,网脉稍明显。隐头花序(榕果),花序单生或成对腋生,或3-4个簇生于已落叶的老枝上,近球形,直径5-8mm,成熟时黄色或红色;基部苞片3枚,卵圆形,细小,无总花梗;雄花、瘿花、雌花同生于一花序托内;雄花无便,少数,着生于花序托内壁近口部,花被片4-5,线形;雄蕊1,花丝短;瘿花具花被片3-4,花柱侧生;雌花无梗,花被片4。瘦果微有皱纹。花、果期全年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800m的疏林中或溪边湿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性味
苦;酸;性温
功能主治
祛风通络;杀虫止痒。主风湿痹证;四肢麻木;半身不遂;癣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复方
治风湿痛: 黄桷树皮、阎王刺根、酸汤根、铁篱笆根各一两。熬水服。 (《重庆草药》)
各家论述
1.《居易录》:愈癣。2.《草木便方》:祛风,除湿,消肿满。治四肢顽痹,麻(木)不仁,半身不遂。3.《中国药植志》:发汗发表。4.《重庆草药》:煎水服治吐血。煎水洗治初生儿黄七风(初生儿五至七天,全身现黄,高热惊风)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黄桷皮
拼音注音
Huánɡ Jué Pí
出处
《草木便方》
来源
为桑科植物黄葛树的树皮。
性味
《草木便方》:"苦酸,温。"
功能主治
治风湿痹痛,四肢麻木,半身不遂,癣疮。
①《居易录》:"愈癣。"
②《草木便方》:"祛风,除湿,消肿满。治四肢顽痹,麻(木)不仁,半身不遂。"
③《中国药植志》:"发汗发表。"
④《重庆草药》:"煎水服治吐血,煎水洗治初生儿黄七风(初生儿五至七天,全身现黄,高热惊风)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煎水洗。
复方
治风湿痛:黄桷树皮、阎王刺根、酸汤根、铁篱笆根各一两。熬水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刺黄柏叶
- 李子
- 山矾
- 异野芝麻
- 小茜草
- 小蓑衣藤
- 杉蔓石松
- 六棱麻
- 黄茶根
- 四方木皮
- 锈毛络石
- 红果参
- 山核桃
- 密叶绢藓
- 石南叶
- 田基黄
- 山楂叶
- 山道年蒿
- 黄秋葵根
- 大头橐吾
- 小苦参
- 山楂木
- 大麦奴
- 绿萼水珠草
- 厚皮香花
- 黄芩子
- 荷秋藤
- 广西九里香
- 扶桑根
- 百部
- 黄桷树根疙瘩
- 瓜子藤
- 红寒药
- 多裂委陵菜
- 滇丁香
- 旋蒴苣苔
- 土牛党七
- 畲山羊奶子
- 厚朴花
- 楼梯草根
- 青黛
- 大萼鹿角藤
- 水麦冬
- 忽布筋骨草
- 橙子皮
- 小报春
- 小豆柴
- 千叶独活根
- 唐松草
- 大良姜
- 川芎
- 青稞
- 奇蒿
- 大过路黄
- 红参
- 黄芽白菜
- 蒙自虎耳草
- 定经草
- 甜茶
- 甘草节
- 野丁香根
- 红绵藤
- 黄河裸裂尻鱼
- 栗寄生
- 大发表
- 小毛香
- 瞿麦
- 小青杨
- 珊瑚
- 马扫帚
- 芒小米草
- 了哥王子
- 涩梨
- 米仔兰
- 蔓胡颓子
- 消石
- 红蒿枝
- 凤仙根
- 黄山药
- 大叶花椒茎叶
- 红水芋
- 芜荑酱
- 凤尾七
- 石蕊
- 大皮消
- 白蘑
- 罗裙带根
- 茄蒂
- 山绿茶
- 散血芹
- 石床
- 悬钩子
- 虻虫
- 山百部
- 黄山梅
- 胡桃根
- 乌鸦翅羽
- 山百足
- 黄荆子
- 豪猪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