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南星
《中华本草》:绿南星
拼音注音
Lǜ Nán Xīnɡ
别名
天南星、白南星、南星七、螃蟹七、三甫莲、蛇芋头、山苞谷、三角莲、三步跳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天南星科植物刺柄南星的块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isaema asperatum N·E·Brown[A.elephas auct.Buchet]采收和储藏:秋季或春季生叶前采挖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刺柄南星,多年生草本。块茎扁球形,直径约3cm。鳞叶宽线状披针形,内面的长15-20cm,带紫红色。叶1,叶柄长30-50cm,密被乳突状白色弯刺,基部鞘筒状,鞘上缘斜截形;叶片3全裂,无柄,中裂片宽倒卵形,先端微凹,具细尖头,基部楔形,长16-23cm,宽18-27cm,侧裂片菱状椭圆形,长17-28cm,宽15-22cm,中肋背面具白色弯刺。花序柄长25-60cm,具疣,粗糙;佛焰苞暗紫黑色,具绿色条纹,管部圆柱形,喉部无耳;檐部倒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近直立,长达12cm。肉穗花序单件;雄花序圆柱形,雄花具短柄,花药2-3,黄色,顶部马蹄形开裂;雌花序圆锥状,长2-3cm,子房圆柱状,柱头盘状,近无柄;各附属器圆柱形,长达9cm,基部骤然增粗2.5-4mm,具极短的柄,向上渐狭,伸出喉外。花期5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300-2900m的山坡林下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:块茎扁圆形,直径1.5-6.5cm,表面棕色,周围麻点状根痕细小,周边有较多突出的侧芽。气微,微麻舌。
性味
味辛;性温有毒
功能主治
祛痰止咳;解毒散结。主劳伤咳嗽;疥癣;痈疽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.5-4.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鹤藤
- 灵香蒿
- 白花龙胆
- 琉璃枝
- 艾纳香根
- 葎草果穗
- 白毛藤根
- 草藤乌
- 罗勒根
- 绿萼梅
- 川鄂山茱萸
- 窿缘小叶桉
- 荔枝
- 猪鬃刚
- 白毛夏枯草
- 莲座革菌
- 露兜竻蔃
- 野梨枝叶
- 小红袍
- 毛连菜
- 鲦鱼
- 鳞始蕨
- 雷五加
- 石松子
- 白前
- 楠材
- 藁本
- 华山矾果
- 鲤鱼脑
- 紫绿草
- 紫青藤根
- 郁李仁
- 硫化铅
- 刺参
- 师实
- 良旺茶
- 银花子
- 如意草
- 野辣子
- 银不换
- 女金芦
- 雁肉
- 毛叶楼梯草
- 野鸦椿根
- 野花椒叶
- 野鸦椿花
- 红香树
- 野鸦椿子
- 槐白皮
- 野酒花
- 海带
- 梅根
- 野豌豆
- 桂枝
- 野荔枝果
- 毛花槭
- 淡菜
- 葫芦七
- 油柑虫节
- 海仙花
- 阳雀花
- 菊花根
- 阳遂足
- 檫树
- 猫眼草
- 野苦瓜
- 盐麸木花
- 柚根
- 油棕根
- 银扁担
- 黄花蒿
- 滇茜草
- 野菱
- 银牙莲
- 搜山虎
- 野花生
- 锅焦
- 穿心草
- 桤木皮
- 天青地红
- 阴蚼
- 番石榴叶
- 野菊
- 倒吊笔
- 小鱼仙草
- 野颠茄
- 野苜蓿
- 荭草花
- 陈火腿骨
- 常春油麻藤
- 干檀香
- 土玉桂
- 长毛柃叶
- 止咳菊
- 小黄鼠狼
- 独叶白芨
- 银灰旋花
- 蜂房
- 野鸦椿皮
- 花叶九节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