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羹树
《中华本草》:调羹树
拼音注音
Tiáo Gēnɡ Shù
出处
始载于《云南植物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龙眼科植物调羹树的根皮或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liciopsis lobata (Merr) Sleum[He-licia lobata Merr.;H.caulifloroides W.T.Wang]采收和储藏:根皮全年均可采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夏、秋季采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乔木,高15-20m。幼枝、叶被紧贴锈色绒毛。叶两型,革质;全缘叶叶柄长4-5cm;叶片长圆形,长10-25cm,宽5-7cm,先端短渐尖,基部楔形,叶脉在下面隆起,网脉明显;分裂叶叶柄长4-8cm;叶片轮廓近椭圆形,长20-60cm,宽20-40cm,通常具2-8对羽状深裂片,有时为3裂片。花单性,辐射对称,花序生于小枝已落叶腋部;雄花序长7-12cm,被毛,雄花苞片披针形,花被管长8-12mm,淡黄色,被疏毛;花药长约2mm,腺体4,不育子房不膨大,花柱顶部不增粗;雌花序长2-5cm,被毛,雌花花被管长约1cm,被疏毛,不育花药长约1.5mm,腺体4,子房卵状,花枝顶部增粗,柱头面偏于一侧。核果椭圆形或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两侧稍扁,长7-9cm,外果皮革质,黄绿色,中果皮肉质,干后残留密生的软纤维,内果皮木质。花期5-7月,果期11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-750m的山地、山谷、溪畔热带湿润阔叶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海南。
性味
淡;涩;性凉;小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腮腺炎;皮炎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;或干品研粉,醋调涂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根皮、叶:味淡、涩、性凉,有小毒。有清热解毒的功能。用于腮腺炎等症。以外用为主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调羹树
别名
痄腮树
来源
山龙眼科调羹树Heliciopsis lobata (Merr.) Sleum.,以根皮、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广西。
性味
淡、涩,凉。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治腮腺炎。
用法用量
鲜根皮或鲜叶捣烂外敷;也可用根皮或叶研粉,调醋外涂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七筋姑
- 麻母
- 野芋
- 白杨枝
- 灵砂
- 黄芫花
- 矮陀陀
- 橙子皮
- 崖姜
- 驴断肠
- 朴树
- 量天尺花
- 黄背草苗
- 苍白过路黄
- 磁石
- 糙苏
- 草乌
- 砗磲
- 茶子
- 菜蓟
- 檫树
- 葱须
- 草蛛
- 蚕砂
- 慈姑叶
- 蟾皮
- 慈乌胆
- 蝉花
- 翅茎香青
- 树葫芦
- 葱实
- 慈竹箨
- 曾青
- 川莓
- 慈竹笋
- 蚕豆叶
- 草玉梅
- 翠羽草
- 苍耳子
- 慈竹根
- 寸节七
- 菖蒲叶
- 粗叶木叶
- 翠蓝草
- 苍耳花
- 蚕豆花
- 草绣球
- 藏三七
- 翠云草
- 秤砣梨
- 草果药
- 臭藤子
- 大树跌打
- 糙叶树皮
- 藏鮡骨
- 椿树花
- 虫笋
- 珍珠草
- 虫豆
- 虫白蜡
- 虫蚁菜
- 朝鲜一枝黄花
- 春花胡枝子
- 小谷精草
- 野花椒根
- 山郎木根
- 穿山甲
- 苍条鱼鳖
- 秤砣梨根
- 苍山橐吾
- 糙壳菱蟹
- 糙叶水苎麻
- 常春藤子
- 樗叶花椒皮
- 穿山龙
- 粗棕竹根
- 藏报春花
- 穿鞘花
- 虫莲
- 苍耳囊虫
- 撑篙竹
- 米饭花果
- 茨黄连
- 沉香曲
- 藏报春
- 草红藤
- 候风藤
- 楮叶
- 柿寄生
- 苔菜
- 蛤蟆草
- 总序绿绒蒿
- 卤碱
- 海狸香
- 酸枣根皮
- 向日葵子
- 鳕鱼
- 假菠菜
- 鸽粪
- 蜘蛛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