豹皮樟
《中华本草》:豹皮樟
拼音注音
Bào Pí Zhānɡ
别名
扬子木姜子、剥皮枫、花壳柴
英文名
Chinese Litse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豹皮樟的根及茎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tsea coreana Lévl.var. sinensis (Allen) Yang et P. H.Huang[Actinodaphne lancifolia(Sieb.et Zucc.)Meissn.var.sinensis Allen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豹皮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6m。树皮灰棕色,有灰黄色的块状剥落;幼枝红褐色,无毛,老枝黑褐色,无毛;顶芽卵圆形,先端钝,鳞片无毛或仅上部有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1-2cm,上面有柔毛;叶片革质,长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5-10cm,宽2-3.5cm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绿色有光泽,下面绿灰白色,两面均无毛,羽状脉,侧脉每边9-10条,中脉在下面稍隆起,网纹不明显。雌雄异株;伞形花序腋生,无花梗;苞片早落;花被片6,等长,长约2mm;雄花雄蕊9-12,花药4室,均内向瓣裂;雌花子房近球形,花柱有稀疏柔毛,柱头2裂,退化雄蕊丝状,有长柔毛。果实球形或近球形,直径约6-8mm,先端有短尖,基部具带宿存花被片的扁平果托;果梗长约5mm,颇粗壮,果初时红色,熟时呈黑色。花期8-9月,果期翌年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900m以下的山地杂木林或林缘及旷野、沟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北等地。
性味
辛;苦;温
归经
胃;脾经
功能主治
温中止痛;理气行水。主胃脘胀痛;水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30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用于水肿、胃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灰凤梨
- 水松叶
- 水松枝叶
- 松叶防风花
- 灰绿水苎麻
- 毛鬼头伞
- 画眉草
- 骨把
- 美丽胡枝子
- 南天竹
- 西施舌
- 福参叶
- 车前子
- 尿桶弓
- 鼠标蛇
- 黄筒花
- 狗仔花
- 海蟹壳
- 透骨香
- 花荵
- 洋芋
- 光叶海桐根
- 母菊
- 油炸木
- 白残花
- 血见愁老鹳草
- 黑细辛
- 礜石
- 蓍实
- 多花筋骨草
- 黄山药
- 谷蓼
- 大三叶升麻
- 狼尾草根
- 追风伞
- 鸭儿芹果
- 甘薯
- 闹狗药
- 土丁桂
- 刷把草根
- 铁扫竹
- 厚叶牛耳草
- 火秧竻
- 蝮蛇骨
- 白茅根
- 茴香根
- 猫儿黄金菊
- 青海防风
- 水百合
- 钻地风
- 赛金刚
- 甜杏仁
- 大肺经草
- 括金板
- 鬼毛针
- 香叶
- 榆树
- 番杏
- 臭草
- 荭草
- 华萝藦
- 花叶矮沱沱
- 龙须藤
- 隆萼当归根
- 蒙古山萝卜
- 雷公藤
- 穿破石
- 柠条籽
- 小罗伞
- 香鼬
- 柚花
- 救必应
- 山乌桕叶
- 地钱
- 铁破锣
- 茸毛木蓝
- 糜穰
- 美丽胡枝子根
- 野苦梨根
- 枣树根
- 山猫儿
- 药用倒提壶
- 芒硝
- 马乳
- 笔筒草
- 草乌叶
- 小寸金黄
- 糯米藤
- 粉萆
- 大香附子
- 黄皮血藤
- 红楠
- 鱼鳔
- 黑芝
- 石首鱼
- 全毛悬钩子
- 打虫果
- 紫麻
- 大乌泡
- 游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