草胡椒
《中华本草》:草胡椒
拼音注音
Cǎo Hú Jiāo
英文名
all-grass of Shiny Peperomia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学杂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胡椒科植物草胡椒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eperomia pellucida (L.) Kunth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草胡椒 一年生肉质草本,高20-40cm。茎直立或基部有时平卧,粗1-2mm,分枝,无毛,下部节上常生不定根。叶互生;叶柄长1-2cm;叶片阔卵形或卵头三角形,长和宽近相等,约1-3.5cm,先端短尖或钝,基部心形,两面均无毛,叶脉5-7条,基出,网状不明;膜质,半透明。穗状花序顶生于茎上端,与叶对生,淡绿色,细弱,长2-6cm,径不及1mm,其与共序轴均无毛;花疏生;苞片近圆形,直径约0.5mm,中央有细短柄,盾状;花极小,两性,无花被,雄蕊2,有短花丝,花药近圆形;子房椭圆形,柱头顶生,被短柔毛。浆果球形,极小,先端尖,直径不超过0.5m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湿地、石缝中或宅舍墙脚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福建、广东、湖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茎有分枝,具细纵槽纹,下部节上生有不定根。叶片皱缩或破碎,完整叶片展开后呈阔卵形或卵状三角形,长宽几相等,0.8-3cm,基部心形,两面无毛,叶脉基出,网脉不明显,叶柄长0.8-2cm。常带穗状花序,顶生或与叶对生。气微,味淡。
化学成分
全株含欧芹脑(apiol),2,4,5-三甲氧基苏合香烯(2,4,5-trimethoxystyrene),β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,豆甾醇(stigmsterol)。
性味
辛;凉
归经
肝;肺经
功能主治
散瘀止痛;清热解毒。主痈肿疮毒;烧烫伤;跌打损伤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或加酒调敷;亦可捣烂绞汁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;有散瘀止痛的功能,用于跌打损伤,烧伤等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五气朝阳草
- 一扫光
- 鹅首马先蒿
- 罗布麻
- 狮子草
- 鲨鱼肝
- 上天梯
- 叶上珠根
- 拟缺香茶菜
- 青钱柳叶
- 小喇叭
- 土牛党七
- 附子
- 兔打伞
- 紫堇
- 龙爪叶
- 狗脚迹
- 波罗蜜核中仁
- 鸡骨柴
- 秋枫
- 香菇
- 斯里兰卡肉桂
- 一匹草
- 热痱草
- 白腹锦鸡
- 黄蜀葵茎
- 榔榆叶
- 香叶子
- 小草寇
- 冬瓜藤
- 红辣树根
- 青通草
- 长柄赤车
- 豆列当
- 抓地龙
- 鲨鱼肉
- 活血连
- 小六月寒
- 毛柄锦香草
- 石脑油
- 西南毛莨
- 牙刷草
- 枳根皮
- 香排草
- 枸骨根
- 西桦
- 珍珠母
- 刺苞南蛇藤
- 珠芽半支
- 野菰
- 柴胡
- 灵香草
- 毛果算盘子
- 人中黄
- 皋芦
- 对叶草
- 山矾根
- 檰芽
- 石防风
- 岭南铁角蕨
- 熊脑
- 野猪蹄
- 雌黄
- 海带根
- 苕叶细辛
- 黑皮根
- 泡桐花
- 栓皮栎
- 毒鱼藤
- 粘人花
- 唐古特青兰
- 广藤根
- 破布叶
- 蝉蜕
- 艾虎脑
- 大管
- 异木患
- 土丁桂
- 地梢瓜
- 弹裂碎米荠
- 狗屎花根
- 铁灯台
- 竹叶椒根
- 皮哨子
- 鹅内金
- 空筒泡
- 赤杨
- 通天连
- 蛤蚧
- 芒叶小米草
- 问题特
- 王瓜
- 黄锁梅根
- 榧根皮
- 梧桐
- 野洋参
- 长春七
- 扇蕨
- 飞天蠄蟧
- 穿石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