豺皮樟
《中华本草》:豺皮樟
拼音注音
Chái Pí Zhānɡ
别名
过山香、山桂、山肉桂、脆脆香、豺皮黄肉楠、大灰木、白叶仔、白柴、香叶子、硬钉树、假面果、啫喳木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豺皮樟的根及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tsea rotundifolia Hemsl.var.oblongifolia(Nees)Allen[L.chinensis Bl.;Actinodaphne chinensis Nees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阴干。
原形态
豺皮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5m。树皮灰褐色。叶互生;叶柄长4-6.8cm,密被褐色长柔毛;叶片革质,倒卵状长圆形,长3-7cm,宽1.5-3cm,先端钝或短渐尖,上面有光泽,下面带苍白色,羽状脉,侧脉每边6-8条,中脉在下面明显凸起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伞形花序腋生或节间生,总花梗及花梗不明显;花被片6,长约2cm,有稀疏柔毛;能育雄蕊9,花药4室,均内向瓣裂。果实球形,直径约6mm,近无柄,初时红色,熟时黑色。花期8-9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山灌木丛、疏林或丘陵地带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种子含脂肪油63.80%,叶、果含芳香油;根含生物碱、酚类、氨基酸;叶含黄酮甙、酚类、氨基酸、糖类等。
性味
辛;温
归经
肝;胃;脾;肾经
功能主治
行气活血止痛;祛风湿。主胃痛;腹痛;痢疾;腹泻;痛经;风湿痹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,或浸酒服。
注意
病因风热者禁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豺皮樟
拼音注音
Chái Pí Zhānɡ
别名
大灰木、百叶仔、白柴、香叶子
来源
樟科黄肉楠属(六驳属)植物豺皮黄肉楠Actinodaphne chinensis (Blume) Nees[Litsea rotundifolia (Nees) Hemsl. var. oblongifolia (Nees) Allen],以根入药。全年可采,洗净阴干。
性味
辛,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,行气止痛,活血通经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,腰腿痛,跌打损伤,痛经,胃痛,腹泻,水肿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水煎或泡酒分2次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地星
- 苡芭菊
- 香茅
- 华南紫萁
- 清沙草
- 野牡丹根
- 鸡冠草
- 独一味
- 红枫荷
- 黄皮叶
- 毛麝香
- 鱼串草
- 木瓜
- 一匹草
- 西瓜黑霜
- 峨眉耳蕨
- 慈菇
- 九节菖蒲
- 凤凰衣
- 舌状蜈蚣藻
- 灵香蒿
- 金老梅叶
- 千只眼
- 地柏
- 柏树根
- 三钻风
- 孔雀尾
- 香桂皮
- 石笔海胆
- 纤枝山柑
- 铁牛钻石
- 了哥王
- 赤车使者根
- 芭茅果
- 大青草
- 高原鸢尾子
- 金橘叶
- 鹗骨
- 锈毛白枪杆
- 揉白叶
- 苦草
- 一点红
- 徐长卿
- 樱桃叶
- 铁苋
- 越西川木香
- 家独行菜
- 白乳菇
- 五月霜
- 扁豆叶
- 黑风散根
- 黑沙蒿根
- 楹树
- 催吐白薇
- 月见草油
- 海州常山
- 粘人草
- 翠羽草
- 还阳草根
- 太白参
- 单花芥
- 土贝母
- 湖北楤木
- 枇杷花
- 蝈蝈
- 菜板
- 马尿烧
- 川谷根
- 黑穗石蕊
- 掐不齐
- 豆瓣绿
- 鸭公树子
- 鳍蓟
- 赤楠蒲桃叶
- 楮皮间白汁
- 石龙芮子
- 香榧草
- 人参条
- 透明草
- 竹叶椒叶
- 凤仙根
- 柳兰叶风毛菊
- 白茅花
- 樱草根
- 苎花
- 金牛七
- 牛心果
- 裂果卫矛
- 蘽根
- 花脸细辛
- 大叶黄杨
- 木槿花
- 南天竹叶
- 金耳环
- 人乳汁
- 杏仁
- 椰子浆
- 匐地龙
- 藏三七
- 背花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