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莓果
《*辞典》:刺莓果
拼音注音
Cì Méi Guǒ
别名
蔷薇果(东北)
出处
《黑龙江中药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果实。果实在将成熟时摘下,立刻晒干,干后除去花萼,或把新鲜果实切成两半,除去果核,再行干燥。
原形态
山刺玫,又名:刺玫蔷薇、野玫瑰。
落叶灌木,高0.8~2米。根木质,粗长,暗褐色。枝暗紫色,无毛,小枝及叶柄基部有成对的皮刺,刺稍弯曲或直。单数羽状复叶互生;小叶5~9,长圆形或阔披针形,长1~3.5厘米,宽0.5~1.5厘米,先端尖或稍钝,基部圆形或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深绿色,无毛,下面灰白色,有粒状腺点及短柔毛;叶柄有腺体;托叶宿存,长1厘米,下部2/3与叶柄合生。花单生或2~3朵;深红色,径约4厘米;萼片窄披针形,与花冠等长,全缘,果期时增大。果实球形或卵圆形,径1~1.5厘米,红色,具宿存萼。花期6~7月。果期8~9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林缘开阔地及河岸边,山坡灌丛间及杂林中。分布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等地。
形状
干燥果实呈球形,壁坚脆,橙红色,直径1.2厘米,种子有毛茸,共24粒左右。味酸甜。
功能主治
①《黑龙江中药》:"助消化。治小儿食积。"
②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健脾理气,养血调经。治消化不良,气滞腹泻,胃痛,月经不调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
复方
治顽固淋病:刺莓果一束。水煎服。(《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紫花景天
- 紫荆花
- 朱砂
- 秋海棠果
- 串珠耳叶苔
- 地耳草
- 狐狸尾
- 东方蝾螈
- 草豆蔻
- 地下明珠
- 竹蠹虫
- 匙叶五加
- 茶绒
- 单根木叶
- 草血竭
- 倒心叶桃叶珊瑚
- 将军树
- 刺楸
- 海蚯蚓
- 印度菩提树皮
- 藏荆芥
- 虎肉
- 鸡脑
- 大叶南苏
- 蝎子七
- 雪山林
- 藏羚角
- 落花生
- 岩凤尾蕨
- 美商陆
- 刺果藤
- 篦梳剑
- 羊蹄甲
- 酱
- 慈姑叶
- 红果参
- 大蕉皮
- 草地早熟禾
- 红母鸡草
- 刷把草根
- 文冠果
- 掌叶蓼
- 云南铁角蕨
- 海南粗榧
- 三品一枝花
- 酸模叶
- 刺藜
- 山荆子
- 化香树叶
- 地枫皮
- 干姜
- 鸳鸯
- 锥螺壳
- 隔山香
- 竹叶椒根
- 蓬子菜
- 党参
- 定木香
- 再生稻
- 多花胡枝子
- 白升麻
- 树头菜根
- 野冬青果
- 广东升麻
- 苦菜
- 翠鸟
- 獐髓
- 蚕砂
- 白犁头草
- 滇南鸟足兰
- 牛白藤
- 单花鸢尾
- 番薯
- 委陵菜
- 大花活血丹
- 当归藤
- 参条
- 石脑油
- 刺瓜
- 残槁蔃
- 茶花
- 石刁柏
- 牛耳岩白菜
- 糙苏
- 朝鲜崖柏仁
- 大膜盖蕨
- 山黑柳
- 橘络
- 土人参
- 骨螺
- 沉香曲
- 刺老鸦
- 慈竹箨
- 丁茄
- 刺葡萄根
- 柚核
- 刀豆根
- 凤尾参
- 山柳
- 百灵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