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瓜果
《中华本草》:地瓜果
拼音注音
Dì Guā Guǒ
别名
地石榴、地郎果、地枇杷果、地瓜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地瓜榕的隐花果(榕果),晒干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cus tikoua Bur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尚未成熟的隐花果(榕果)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落叶匍匐灌木。全株有乳汁。茎圆柱形或略扁,棕褐色,分枝多,节略膨大,触地生细长不定根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-2cm;叶片坚纸质,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,长1.6-8cm,宽l-4cm,先瑞钝尖,基部近圆形或浅心形,边缘有疏浅波状锯齿,上面绿色,被短刺毛,粗糙,下面浅绿色,沿脉被短毛;具三出脉,侧脉3-4对。隐头花序,成对或簇生于无叶的短枝上,常理于土内,球形或卵圆形,直径1-2cm,成熟时淡红色;基生苞片3;雄花及瘿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,花被片2-6,雄蕊1-3(-6);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。果为瘦果。花期4-6月,果期6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山区的疏林、山坡、沟边或旷野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隐花果呈球形或卵圆形,直径0.4-l.2cm。表面黄绿或淡红色,皱缩,基部有短柄。剖开后可见肉质花托内壁着生许多小瘦果。气微,味微计、微涩。
性味
味甘;性微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涩精止遗。主咽喉肿痛;遗精滑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30g;或用开水泡饮。
各家论述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清热散毒,祛风除湿。治咽喉疼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地瓜果
拼音注音
Dì Guā Guǒ
别名
地郎果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,地枇杷果(《贵州草药》)。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桑科植物地瓜的果实。夏季采取尚未成熟的果实,晒干。
性味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味甜。"
功能主治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清热散毒,祛风除湿。治咽喉疼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用开水磨汁。
复方
①治梅毒:地瓜果一两,野枇杷一两,大麦冬五钱,小麦冬七钱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②治咽喉疼痛:地枇杷果(嫩的)晒干,每次三钱,泡开水服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高山金挖耳
- 高粱泡叶
- 陈壶卢瓢
- 日照飘拂草
- 萍蓬草根
- 牛白藤根
- 齿瓣延胡索
- 铁线透骨草
- 甜根子草
- 长柄赤车
- 都拉鸢尾
- 牛耳大黄
- 高粱乌米
- 艾纳香根
- 天王七叶
- 天荞麦根
- 矮茎朱砂根
- 长节耳草
- 香蕉根
- 高山大黄
- 人面子根皮
- 高原蚤缀
- 铁牛钻石
- 高寒露珠草
- 高山露珠草
- 峨眉黄芩
- 油茶根
- 福建胡颓子叶
- 头花杜鹃
- 皮袋香根
- 人参娃儿藤
- 顶头马蓝
- 高山瓦韦
- 高粱泡根
- 香血藤
- 陈火腿骨
- 山牡丹
- 鹅掌楸根
- 铁海棠花
- 马缨杜鹃
- 马肠薯蓣
- 贴生石韦
- 雪见草根
- 禹白附
- 香石藤
- 紫青藤根
- 鄂西天胡荽
- 矮杨梅果
- 麦撇花藤
- 过山消根
- 雪山甘草
- 长梗石柑
- 长青草
- 长隔距兰
- 铁箭岩陀
- 天脚板根
- 短茎独活
- 鹅掌揪根
- 峨山雪莲花
- 短叶蹄盖蕨
- 盘羊睾丸
- 天蓬子根
- 乳源木莲果
- 牛奶浆根
- 铁箭矮陀
- 片鸡尾草
- 醉针茅根
- 长叶实蕨
- 太阳海星
- 太白小紫菀
- 矮脚枫叶
- 阿尔泰瑞香
- 矮柳穿鱼
- 天名精
- 铜钱麻黄
- 陈芥菜卤汁
- 峨眉半边莲
- 铁灯兔耳风
- 长叶水麻
- 绒毛鸭脚木
- 针刺铁仔
- 头顶一支花
- 飞天蜈蚣
- 高山黄华
- 香油罐
- 牛蒡茎叶
- 天山堇菜
- 走边疆
- 瑞香狼毒
- 头顶一颗珠
- 蚕蜕
- 过江龙子
- 铜钱细辛
- 天麻茎叶
- 长叶竹根七
- 香秋海棠
- 头顶一朵花
- 雄黄兰
- 矮脚龙胆
- 香樟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