吊吊果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吊吊果
别名
山花椒、云南五味子
来源
木兰科吊吊果Schisandra henryi Clarke var. yunnanensis A. C. Smith,以果实、根、茎入药。
生境分布
云南。
性味
果:酸、甘,温。
根、茎:辛,温。
功能主治
果:敛肺补肾,涩精止汗。主治咳嗽,食欲不振,自汗,盗汗,神经衰弱,肾虚腰痛。
根、茎:舒筋活血,止痛生肌。主治风湿骨痛,跌打扭伤。
用法用量
果1~3钱;根、茎3两泡酒服,每服15~20毫升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中华本草》:吊吊果
拼音注音
Diào Diào Guǒ
别名
吊山花椒、山花椒、白五味子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五味子科植物云南五味子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hisandra henryi Clarkevar.yun-nanensis A.C.Smith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实成熟未脱落时采摘,拣去果枝及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本质藤本。小枝扭曲,稍具纵棱,散生长圆形皮孔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约3cm;叶近革质;叶片阔卵形,长8-15cm,宽4-8cm,先端渐尖或急尖,基部阔楔形至平截,全缘或微波状,上面绿色,无毛,散布粉白色斑晕,下面粉绿色,稍带白霜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单生于叶腋;花黄色,直径约1.5cm;花被片8-10,稀13,最外层花被长2-6mm,宽2-5mm,内层花被长4-7mm,宽3-7mm;雄蕊柱直径4-6mm,雄蕊多数,分离,3-4列;雌蕊心皮多数,近球形。聚合果序长达10cm,熟后红色。种子种皮明显有瘤状突起。花期5-6月,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100-2300m的阔叶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南部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果实球形,直径3-6mm。表面棕褐色,皱缩,具果柄脱落痕;果皮不易剥离。种子肾形,表面有乳头状突起或细小疣状突起。气微香,味微咸而辛。[br]性状鉴别 果实横切面:外果皮为1列表皮细胞,外被角质层,有的表皮细胞问散有油细胞,油细胞直径为40-44μm;中果皮散有外韧型维管束,薄壁细胞含淀粉粒;内果皮为1列薄壁细胞。种皮表皮石细胞1列,栅状排列,长约60μm,直径24-32μm,外壁略有突起,较内壁厚,壁孔及沟孔不明显,其内石细胞长圆形、类圆形、条形,长45-100μm,宽20-40μm,壁厚薄均匀,壁孔及孔沟明显;油细胞成层,类方形,内含油滴;其内为种皮内表皮,为1列扁而稍皱缩的小细胞。胚乳细胞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。胚细胞含糊粉粒。
性味
酸;甘;性温
功能主治
敛肺健胃;益肾强壮。主久咳;自汗;盗汗;食欲不振;肾虚腰痛;神经衰弱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毛叶天胡荽
- 肥荚红豆
- 翅柄蓼
- 毛风藤
- 毛山荆子
- 盾叶薯蓣
- 满山红根
- 满山白
- 毛勾儿茶
- 砂仁壳
- 毛黐头婆
- 地棠花
- 硬皮褐层孔菌
- 毛轴牙蕨
- 罗望子叶黄檀
- 野核桃油
- 翠羽草
- 毛苦瓜
- 广玉兰
- 毛桤
- 土藁本
- 高山柏
- 毛叶小寒药
- 糙壳菱蟹
- 野荔枝果
- 山桂花
- 挪挪果
- 毛草龙
- 松下兰
- 半拉子
- 毛连
- 骆驼蹄草
- 石莲子
- 通花根
- 草果
- 吴茱萸根
- 牛胆参
- 野鸦椿子
- 白背三七
- 虎尾轮
- 林问荆
- 松木皮
- 大果巴戟
- 白脂麻
- 钻石风
- 网脉旋蒴苣苔
- 单面针
- 羚羊肉
- 橙叶
- 豆油
- 红酸七
- 小九节铃
- 草牡丹
- 球兰
- 干苔
- 木瓜
- 吉利子树
- 芸香
- 土密树
- 光板猫叶草
- 白钩藤
- 白叶不翻
- 金线风
- 香花刺
- 粗叶木叶
- 花点草
- 山荷叶
- 火焰子
- 刺果藤仲
- 一口红
- 合欢花
- 地乌
- 葛根
- 南粤马兜铃
- 石龙芮子
- 八月瓜
- 魿鱼
- 山黄皮
- 栗花灯心草
- 地皮风
- 西藏花木通
- 野山楂
- 猪骨
- 丰花草
- 齿叶橐吾
- 河豚子
- 牛嗓管树根
- 苦生叶
- 虫蚁菜
- 龟血
- 地瓜根
- 珊瑚冬青
- 白石榴根
- 大木通
- 斑鸠菊
- 草龙
- 化橘红
- 月光花
- 女贞子
- 浙江七叶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