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竹根
《中华本草》:苦竹根
拼音注音
Kǔ Zhú Gēn
英文名
Rhizome of Bitter Bamboo
出处
出自《食疗本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eioblastus amarus (Keng ) Keng f.(Arundinaria amara Keng)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洗净,切段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苦竹 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。竿直立,高3-5m,粗1.5-2cm,竿壁厚约6mm。幼竿淡绿色,具白粉,老时绿黄色,被灰白色粉斑;竿散生或丛生,圆筒形,竿环很隆起;每节有3-7分枝,但在每分枝一侧的节间下部1/4处稍平,鞘环有1圈褐色箨鞘基部残留物,箨鞘厚纸质和革质,绿色,无或有细小的紫色斑点,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,基部与竿相连处较密,内面光滑而有光泽,边缘密被金黄色的纤毛;箨耳很小,深褐色,有直立棕色繸毛;箨舌截平,长1-2mm,边缘密生纤毛;箨叶细长披针形,幼时绿色,多脉,无显着的中脉;叶鞘无毛,有横脉;叶舌质坚硬,截平,长0.5-2mm:叶片披针形,长8-20cm,宽5-28cm,质坚韧,表面深绿色,背面淡绿色,有微毛,尤以基部为甚;叶柄长2-7mm。花枝基部有苍片,花序分技与小穗柄略扁平,常呈波状曲折,小穗绿色,小穗有8-12,小花,长4-6cm,绿色或淡紫色,小穗轴间长4-5mm,在杯状顶端有纤毛;颖3-5,有锐尖头,边缘有纤毛;外稃被外形,近革质,有横脉,边缘粗糙,内稃背部2脊间有沟纹,鳞被3,后方1片长于前方2片;雄蕊3,有细长而互相分离的花丝,花药黄色,药隔不伸出;花柱1,柱头3,羽毛状。颖果长圆形。花期4-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,多为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寒
功能主治
清热;除烦;清痰。主发热;烦闷;咳嗽痰黄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,鲜品30-60g。
各家论述
《食疗本草》:大下心肺五脏热毒气。细锥一斤,水五升,煮取汁一升,分三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苦竹根
拼音注音
Kǔ Zhú Gēn
出处
《食疗本草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根茎。
功能主治
《食疗本草》:"大下心肺五脏热毒气。细锉一斤,水五升,煮取汁一升,分三服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百舌鸟
- 对叉疔药
- 迎红杜鹃
- 八角枫花
- 大草乌
- 竹象鼻虫
- 蚕茧
- 短柄南蛇藤果
- 白兰花叶
- 鳗鲡鱼
- 熊尾草
- 沙枣树皮
- 石头菜
- 水底龙
- 山皮条
- 金雀儿
- 黄花鼠尾草
- 见血清
- 橘络
- 都咸子
- 谷皮藤
- 蟾蜍
- 棣棠花
- 栾华
- 火棘
- 杠香藤
- 狗狗秧
- 跌打草
- 灵砂
- 芝麻菜
- 盐酸树
- 白草根
- 海虾
- 大叶子
- 干檀香叶
- 岗柃
- 大雪上一枝蒿
- 天韭
- 雪里见
- 短小蛇根草
- 榆拟层孔菌
- 浙贝母
- 无患子
- 枣树皮
- 大茶根
- 小罗伞
- 地柏
- 碗花草
- 公鱼
- 柳白皮
- 野木鱼
- 团叶鳞始蕨
- 挖耳草根
- 野冬青果
- 凤眼草
- 木瓜枝
- 水苦荬果实
- 水翁叶
- 芦茎
- 刺瓜
- 牛耳草
- 杉叶藻
- 半边莲
- 玫瑰茄
- 红毛五加皮
- 大香附子
- 麻糖风
- 梅叶
- 南酸枣
- 锦地罗
- 黄草花
- 荠薴
- 臭常山
- 滨海前胡
- 云南鸡矢藤
- 鸭胆
- 一把伞
- 续断
- 鸭跖花
- 金背枇杷
- 阔叶箬竹
- 鲫鱼藤
- 黄花紫丹参
- 蒲州豉
- 莲蓬草
- 老鹤草
- 油桐叶
- 油茶
- 漏篮子
- 红杉
- 白苞筋骨草
- 羊蹄草
- 大独脚金
- 假蒟根
- 大九股牛
- 点地梅
- 山蚂蝗
- 柔毛水杨梅
- 小金钱草
- 血人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