芦竹笋
《中华本草》:芦竹笋
拼音注音
Lú Zhú Sǔn
英文名
Giantreed shoot
出处
出自《重庆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芦竹的嫩苗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undo donax L.采收和储藏:春季采收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芦竹,多年生草本。具根茎,须根粗壮。秆直立,高2-6m,径1-1.5cm,常具分枝。叶鞘较节间为长,无毛或其颈部具长柔毛,叶舌膜质,截平,长约1.5mm,先端具短细毛;叶片扁平,长30-60cm,宽2-5cm,嫩时表面及边缘微粗糙。圆锥花序较紧密,长30-60cm,分枝稠密,斜向上升,小穗含2-4花;颖披针形,长8-10mm,具3-5脉;外稃亦具3-5脉,中脉延伸成长1-2mm的短芒,背面中部以下密被略短于稃体的白柔毛,基盘长约0.5mm,内稃长约为外稃的一半。花期10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溪旁及屋边较潮湿的深厚的土壤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、华南及江苏、浙江、湖南等地。
性味
苦;寒
功能主治
清热泻火。主肺热吐血;骨蒸潮热;头晕;热淋;聤耳;牙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鲜品15-60g;或捣汁,或熬膏。外用:适量,捣汁滴耳。
各家论述
1.《分类草药性》:笋汁治耳疼。2.《岭南采药录》:嫩笋捣烂能拔腐骨。3.《重庆草药》:清火解热,适用于多种烧热症候。治骨蒸潮热,火牙痛,头晕,火淋等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芦竹笋
拼音注音
Lú Zhú Sǔn
出处
《重庆草药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芦竹的嫩苗。
性味
《重庆草药》:"味苦,性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泻火。治肺热吐血,骨蒸潮热,头晕,热淋,聤耳,牙痛。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笋汁治耳疼。"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"嫩笋捣烂能拔腐骨。"
③《重庆草药》:"清火解热,适用于多种烧热症侯。治骨蒸潮热,火牙痛,头晕,火淋等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鲜者0.5~2两;捣汁或熬膏。外用:捣汁滴耳。
复方
①治肺热吐血:芦竹笋一斤。捣取汁加白糖服。
②治中耳炎:芦竹笋捣汁加冰片滴耳心。
③治用脑过度,精神失常:芦竹笋熬膏加白糖服,每服一茶匙。(选方出《重庆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臭梧桐子
- 车螯
- 蒙古马兰
- 狗牙根
- 黄藤叶
- 黄背草果
- 梨果榕
- 石灰华
- 棱叶韭
- 小药木
- 华南桦
- 荷青花
- 树韭菜
- 白脂麻
- 兴安毛连菜花
- 蓝花棘豆
- 石枫药
- 蜈蚣萍
- 铁粉
- 巴豆树根
- 糕菜
- 虎尾兰
- 椴叶独活
- 云南莲座蕨
- 大驳骨
- 杏花
- 头花杜鹃
- 阴地蕨
- 光素馨
- 花点草
- 山玉兰
- 黄葵
- 苦芥
- 小麦苗
- 管仲
- 蝴蝶花
- 绿萼梅
- 山慈姑叶
- 旱冬瓜
- 功劳子
- 蜀葵
- 细叶桉叶
- 虾筏草
- 荭草
- 禾虫
- 红豆
- 白梅
- 黄瓜皮
- 樱草根
- 山稔根
- 狭叶瓦韦
- 岩冬菜
- 莨菪叶
- 算盘子根
- 小牛肝菌
- 长节耳草
- 银边吊兰
- 香秋海棠
- 高山瓦韦
- 小接筋草
- 鼬瓣花根
- 毛冬青叶
- 仙环小皮伞
- 鬼灯笼根
- 黄背草
- 凤冠草
- 山杨柳
- 黄藁本
- 紫葳茎叶
- 黄荆叶
- 山蒟
- 柳叶绣球菊
- 虎胆
- 柠条子
- 黑升麻
- 凤尾搜山虎
- 向日葵花盘
- 龙船花根
- 千年健
- 华紫报春花
- 黄花堇菜
- 小白蜡条
- 黄筒花
- 毛脉柳叶菜
- 灯油藤子
- 黄花菜子
- 柱果木榄果
- 黄花忍冬
- 狗肾
- 白马鬃铃花
- 蜂药
- 石楠
- 鸡脑
- 丢了棒
- 泽泻叶
- 狗尾草
- 马蹄金
- 有柄石韦
- 蜈蚣旗根
- 接气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