芦竹笋
《中华本草》:芦竹笋
拼音注音
Lú Zhú Sǔn
英文名
Giantreed shoot
出处
出自《重庆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芦竹的嫩苗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undo donax L.采收和储藏:春季采收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芦竹,多年生草本。具根茎,须根粗壮。秆直立,高2-6m,径1-1.5cm,常具分枝。叶鞘较节间为长,无毛或其颈部具长柔毛,叶舌膜质,截平,长约1.5mm,先端具短细毛;叶片扁平,长30-60cm,宽2-5cm,嫩时表面及边缘微粗糙。圆锥花序较紧密,长30-60cm,分枝稠密,斜向上升,小穗含2-4花;颖披针形,长8-10mm,具3-5脉;外稃亦具3-5脉,中脉延伸成长1-2mm的短芒,背面中部以下密被略短于稃体的白柔毛,基盘长约0.5mm,内稃长约为外稃的一半。花期10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溪旁及屋边较潮湿的深厚的土壤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、华南及江苏、浙江、湖南等地。
性味
苦;寒
功能主治
清热泻火。主肺热吐血;骨蒸潮热;头晕;热淋;聤耳;牙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鲜品15-60g;或捣汁,或熬膏。外用:适量,捣汁滴耳。
各家论述
1.《分类草药性》:笋汁治耳疼。2.《岭南采药录》:嫩笋捣烂能拔腐骨。3.《重庆草药》:清火解热,适用于多种烧热症候。治骨蒸潮热,火牙痛,头晕,火淋等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芦竹笋
拼音注音
Lú Zhú Sǔn
出处
《重庆草药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芦竹的嫩苗。
性味
《重庆草药》:"味苦,性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泻火。治肺热吐血,骨蒸潮热,头晕,热淋,聤耳,牙痛。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笋汁治耳疼。"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"嫩笋捣烂能拔腐骨。"
③《重庆草药》:"清火解热,适用于多种烧热症侯。治骨蒸潮热,火牙痛,头晕,火淋等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鲜者0.5~2两;捣汁或熬膏。外用:捣汁滴耳。
复方
①治肺热吐血:芦竹笋一斤。捣取汁加白糖服。
②治中耳炎:芦竹笋捣汁加冰片滴耳心。
③治用脑过度,精神失常:芦竹笋熬膏加白糖服,每服一茶匙。(选方出《重庆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角翅卫矛
- 鲎壳
- 水苦荬果实
- 木大力王
- 岩白菜
- 甜茶藤
- 大叶山桂
- 枸橘刺
- 野胡萝卜根
- 茴香
- 盐麸树白皮
- 山黄麻叶
- 鲈鱼
- 石血
- 木耳
- 椴树
- 桫拉木
- 威灵菊
- 山荔枝果
- 大叶白花灯笼
- 过山龙
- 茜草藤
- 小灵丹
- 秦岭耧斗菜
- 土百部
- 茵陈
- 山韭菜
- 樱桃
- 凤仙
- 大山玄参
- 芸苔子
- 红梗草根
- 瘿花香茶菜
- 狗脊贯众
- 扁竹兰
- 小乌泡根
- 络石藤
- 红菠菜
- 柳叶鬼针草
- 四轮草
- 梭子蟹
- 土沉香
- 白花九里明
- 岩笋
- 大花威灵仙
- 小叶罗汉松
- 石蟹
- 棠梨枝叶
- 大毛红花
- 深红龙胆
- 黄花香茶菜
- 婆婆指甲菜
- 小花酸藤子
- 美登木
- 红叶藤
- 胖儿草
- 商陆叶
- 功劳叶
- 山橿根
- 大一面镙
- 大丁草
- 叉分蓼
- 云母
- 土丹参
- 山枇杷
- 小果蔷薇
- 槐花
- 大马哈鱼
- 草蜘蛛
- 云豹骨
- 楮头红
- 化香树果
- 卵叶贝母兰
- 花蚊虫
- 鲨鱼骨
- 白茎鸦葱
- 红茎黄芩
- 剑叶玉簪
- 杨栌耳
- 少花腰骨藤
- 黄花岩松
- 山苦荬
- 大树三台
- 四叶细辛
- 鹤虱风
- 红对节子
- 灯心草根
- 杧果钉
- 可爱复叶耳蕨
- 血见愁老鹳草
- 草威灵
- 残槁蔃
- 蜜桶花
- 大蝎子草
- 盒果藤
- 鲫鱼胆
- 大石韦
- 山芭蕉子
- 獭胆
- 山香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