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碎花
《中华本草》:米碎花
拼音注音
Mǐ Suì Huā
别名
虾辣眼、米碎仔、矮茶。
英文名
Root of Chinese Eurya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茶科植物米碎花的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urya chinensis R. Br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米碎花 小灌木,高达1.5m。嫩枝有2棱,与顶芽均有短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2-3mm;叶片薄革质,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,长2-5.5cm,宽1-2cm,先端短尖,基部渐狭,边缘密生细锯齿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1-4朵腋生;花白色至黄绿色;萼片5,卵形,宿存,无毛;雄花苞片细小,花瓣倒卵形,长3-3.5mm,雄蕊约15,有或无退化子房;雌花花瓣卵形,长2-2.5mm,无雄蕊,子房无毛,花柱长1.5-2mm,先端3浅裂。浆果圆球形,直径约4mm,熟时黑色。花期4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荒山草地、村旁、河岸及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甘、淡、微涩、凉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除湿、解毒剑疮。主感冒发热;湿热黄疸;疮疡肿毒;水火烫伤;蛇虫咬伤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外用:适量,煎水洗;研末调敷;或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米碎花
拼音注音
Mǐ Suì Huā
别名
虾辣眼
来源
山茶科柃木属植物米碎花Eurya chinensis R. Brown,以根及全株入药。全年可采,晒干。
性味
甘、淡,微涩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除湿敛疮。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;外用治烧烫伤,脓泡疮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粉麻油调搽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米碎花
拼音注音
Mǐ Suì Huā
别名
梅养东(侗名)
出处
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为山茶科植物米碎花的根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灌木,高1~3米。嫩枝略有棱,被黄褐色短柔毛。叶小,倒卵形,长2~4厘米,宽1.2~1.8厘米,先端钝,略尖或圆,基部楔形,边缘密生细锯齿;叶柄长2~3毫米。花具短柄,白色,雄花2~4朵腋生;苞片细小,2枚;萼片卵圆形,无毛;花瓣倒卵形;雄蕊15;雌花1~4朵腋生;萼片卵形,无毛;花瓣卵形,子房无毛,花柱3浅裂。浆果球形,径约4毫米。花期4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路旁。分布云南、贵州,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台湾等地。
性味
微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
复方
治脓疱疮:米碎花五钱,金银花藤三钱。煨水服和外洗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荭草根
- 虎肉
- 丁香蓼根
- 勒马回
- 喜树皮
- 大发汗
- 屎咕咕
- 锅铲叶
- 地柏枝
- 骆驼脂
- 菊花参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乌脚枪
- 枫寄生
- 九香虫
- 砗磲
- 鸡筋参
- 岩檀香
- 白背叶根
- 十大功劳根
- 羊角参
- 极丽马先蒿
- 挖耳子草
- 地丁
- 九节莲
- 蝙蝠
- 山荆子
- 回心草
- 紫背天葵草
- 黄皮血藤
- 山花生
- 制草乌
- 红根
- 吐烟花
- 马勃
- 向日葵花盘
- 老鼠耳
- 对节树根
- 使君子叶
- 谷芽
- 马比木
- 烂茶叶
- 叶子花
- 獾油
- 鹅掌楸
- 异木患
- 臭梧桐
- 苜蓿
- 蔷薇花
- 虫实
- 漆树根
- 打火草
- 三月泡
- 水蛭
- 土半夏
- 玄精石
- 金剪刀草
- 肾精子
- 败酱草
- 百部
- 天香炉
- 栗毛球
- 西红柿
- 猫爪子
- 水枇杷
- 猪肚
- 白螺蛳壳
- 黄颡鱼涎
- 笔罗子
- 江珧柱
- 山麻黄
- 野冬菊
- 黄水枝
- 箭叶蓼
- 芦子
- 黄花小二仙草
- 散血莲
- 海金沙
- 浆水
- 红孩儿
- 大皂角
- 蛇莓根
- 地黄花
- 大叶紫薇
- 长春花
- 肉半边莲
- 刺苋菜
- 冰球子
- 香石藤果
- 夹竹桃
- 驳骨草
- 葵花大蓟
- 煅石膏
- 广西过路黄
- 秧青
- 蝮蛇骨
- 铜棒锤
- 墓头回
- 鸡屎白
- 奶浆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