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碎花
《中华本草》:米碎花
拼音注音
Mǐ Suì Huā
别名
虾辣眼、米碎仔、矮茶。
英文名
Root of Chinese Eurya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茶科植物米碎花的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urya chinensis R. Br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米碎花 小灌木,高达1.5m。嫩枝有2棱,与顶芽均有短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2-3mm;叶片薄革质,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,长2-5.5cm,宽1-2cm,先端短尖,基部渐狭,边缘密生细锯齿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1-4朵腋生;花白色至黄绿色;萼片5,卵形,宿存,无毛;雄花苞片细小,花瓣倒卵形,长3-3.5mm,雄蕊约15,有或无退化子房;雌花花瓣卵形,长2-2.5mm,无雄蕊,子房无毛,花柱长1.5-2mm,先端3浅裂。浆果圆球形,直径约4mm,熟时黑色。花期4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荒山草地、村旁、河岸及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甘、淡、微涩、凉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除湿、解毒剑疮。主感冒发热;湿热黄疸;疮疡肿毒;水火烫伤;蛇虫咬伤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外用:适量,煎水洗;研末调敷;或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米碎花
拼音注音
Mǐ Suì Huā
别名
虾辣眼
来源
山茶科柃木属植物米碎花Eurya chinensis R. Brown,以根及全株入药。全年可采,晒干。
性味
甘、淡,微涩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除湿敛疮。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;外用治烧烫伤,脓泡疮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粉麻油调搽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米碎花
拼音注音
Mǐ Suì Huā
别名
梅养东(侗名)
出处
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为山茶科植物米碎花的根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灌木,高1~3米。嫩枝略有棱,被黄褐色短柔毛。叶小,倒卵形,长2~4厘米,宽1.2~1.8厘米,先端钝,略尖或圆,基部楔形,边缘密生细锯齿;叶柄长2~3毫米。花具短柄,白色,雄花2~4朵腋生;苞片细小,2枚;萼片卵圆形,无毛;花瓣倒卵形;雄蕊15;雌花1~4朵腋生;萼片卵形,无毛;花瓣卵形,子房无毛,花柱3浅裂。浆果球形,径约4毫米。花期4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路旁。分布云南、贵州,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台湾等地。
性味
微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
复方
治脓疱疮:米碎花五钱,金银花藤三钱。煨水服和外洗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吕宋果
- 锈毛白枪杆
- 普陀南星
- 青皮树
- 香唐松草
- 川莓
- 海蜇皮
- 木豆
- 小叶桑
- 毛叶白粉藤
- 铁扇子
- 山慈姑
- 野扁豆
- 野鹅脚板
- 水松
- 长距兰
- 笔仔草
- 鹅毛
- 东风螺
- 蚍子草
- 白茅针
- 大块瓦
- 粗榧枝叶
- 大三叶升麻
- 淡竹叶
- 对叶草
- 大马蹄蕨
- 白鹇
- 冰草白穗
- 鸡爪花
- 半边风
- 西南菝葜
- 半边莲
- 车前子
- 巴豆油
- 羊七莲
- 维特他
- 含羞草根
- 棣棠花
- 油杉
- 花生壳
- 风箱树花
- 天花粉
- 扶桑根
- 白枪杆根
- 刺人参
- 凸额马先蒿
- 五指毛桃
- 山姜花
- 大金发藓
- 黄花夹竹桃叶
- 芸香
- 鄂报春
- 鼹鼠
- 升登
- 臭黄荆根
- 眼睛草
- 龙脷叶
- 蓝茶
- 水榕木根
- 贴骨散
- 鷃
- 黑穗石蕊
- 大麻疙瘩
- 叶象花
- 黄稔根
- 降真香
- 野京豆
- 黄桷树根疙瘩
- 蕨萁
- 将军树
- 剑叶耳草
- 苦芥
- 半边菜
- 大狗尾草
- 卡密
- 野兔毛
- 秃鹫
- 波叶紫金牛
- 黄芦木
- 石血
- 大管
- 诃子核
- 梅花
- 白茅根
- (鱼彭)鱼鳃
- 龙老根
- 东北红豆杉
- 海雹菜
- 西伯利亚蓼
- 阿育魏实
- 蜂窝草
- 黄葛树
- 血见愁
- 野黄麻
- 狼紫草
- 倒爪草
- 玉米轴
- 鸡爪芋
- 庵 (艹闾)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