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瓜藤
《中华本草》:南瓜藤
拼音注音
Nán Guā Ténɡ
英文名
Cushaw stem
出处
出自《本草再新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ucurbita moschata (Duch. Ex Lam.) Duch. Ex Poir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一年生蔓生草本,茎条达2-5m。常节部生根,密被白色刚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粗壮,长8-19cm,被刚毛;叶片宽卵形或卵圆形,有5角或5浅裂,长12-25cm,宽20-30cm,先端尖,基部深心形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以,两面均被刚毛和茸毛,边缘有小而密的细齿。卷须稍粗壮,被毛3-5歧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;雄花单生,花萼筒肿钟形,长5-6mm,裂片条形,长10-15mm,被柔毛,上部扩大成叶状,花冠黄色,钟状,长约8cm,5中裂,裂片边缘反卷,雄蕊3,花丝腺体状,长5-8mm,花室折曲;雌花单生,子房1赛马,花柱短,柱头3,膨大,先端2裂,果梗粗壮,有棱槽,长5-7cm,瓜蒂扩大成喇叭状。瓠果形状多样,外面常有纵沟。种子多数,长卵形或长圆形,灰白色。花期6-7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全国各地均有。
性味
味甘;苦;性微寒
归经
入肝;胃;肺经
功能主治
清肺;平肝;和胃;通络。主肺痨低热;肝胃气痛;月经不调;火眼赤痛;水火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切断取汁。外用:适量,捣汁涂或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再新》:平肝和胃,通经络,利血脉,滋肾水。治肝风,和血养血,调经理气,兼去诸风。2.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清热。治肺结核低热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南瓜藤
拼音注音
Nán Guā Ténɡ
别名
番瓜藤(《本草再新》),盘肠草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本草再新》
来源
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茎。夏、秋季采收。
性味
《本草再新》:"味甘苦,性微寒,无毒。"
归经
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脾二经。"
功能主治
清肺,和胃,通络。治肺结核低热,胃痛,月经不调,烫伤。
①《本草再新》:"平肝和胃,通经络,利血脉,滋肾水。治肝风,和血养血,调经理气,兼去诸风。"
②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"清热。治肺结核低热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切断滴汁。外用:捣汁涂。
复方
①治虚劳内热:秋后南瓜藤,齐根剪断,插瓶内,取汁服。(《随息居饮食谱》)
②治胃痛:南瓜藤汁,冲红酒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③治各种烫伤:南瓜藤汁涂伤处,一天数次。(《福建中医药杂志》2(1):8,1957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瓠子
- 香艾
- 厚叶子树
- 团叶槲蕨
- 毛罗勒
- 石莽草
- 小花酸藤子
- 绿南星
- 水飞蓟
- 川层草
- 奇蒿
- 李树胶
- 野辣蓼
- 华南鳞盖蕨
- 肾经草
- 干贝
- 新疆延胡索
- 石楠
- 车桑仔
- 密纹薄芝
- 鱼尾葵叶
- 毛梾枝叶
- 黄藤
- 芸香
- 打箭菊
- 虾壳钱
- 老虎须
- 都咸子树皮
- 赤小豆花
- 南方红豆杉
- 毛足铁线蕨
- 金雀儿
- 鹰骨
- 南枳椇
- 赤雹
- 五色梅花
- 滇苦菜
- 杜仲藤
- 九节风
- 洋虫
- 蓬莪术
- 西南槐树
- 芦花
- 细齿叶柃
- 长柄赤车
- 菥蓂
- 石菖蒲花
- 鼺鼠
- 雄黄
- 海螺壳
- 杏子
- 对叶百部
- 老鼠耳
- 五瓣寄生
- 芒茎
- 南瓜七
- 羌活
- 青通草
- 铁树果
- 大花剪秋罗
- 梧桐
- 附子
- 大马哈鱼籽
- 铃当子
- 猩猩木
- 篱笆竹
- 鹊
- 五指毛桃根
- 溪荪
- 地笋
- 阳桃花
- 湖北贝母
- 大黄
- 水胡满
- 毛车藤
- 大茶根
- 狭眼凤尾蕨
- 陆英果实
- 烂泥蒿
- 黎豆
- 血经草
- 罗平蓟
- 柽柳
- 辽瓦松
- 长梗千里光
- 鲈鱼
- 西藏羊耳兰
- 鳜鱼
- 九头狮子草
- 百草霜
- 罗汉果叶
- 香菇
- 香草兰
- 糯芋
- 蜈蚣藤
- 无患子叶
- 太白韭
- 楮叶
- 独脚蟾蜍
- 海南地不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