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头菌
《中华本草》:青头菌
拼音注音
Qīnɡ Tóu Jūn
别名
青面子菌、青面子、黤面子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红菇科真菌绿红菇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ussula Virescens (Schaeff.) Fr.[Agari-cus virescens Schaeff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雨后采摘,去掉泥沙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菌盖宽3-10cm,扁半球形,后平展。成熟后中央下凹,浅绿色、灰绿色,表皮往往具深绿色斑块,且多龟裂,盖缘条纹放射状,极明显。菌肉白色。菌褶白色,直生。褶间近盖处有横脉相连。菌柄长2-10cm,粗0.5-2cm,白色。孢子透明,6.1-9μm×5.2-7μm。近球形、卵圆形,有小疣,连成微细不完整的网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针、阔叶混交林下。初茬菌,部分人食后有幻觉现象,但无毒。夏、秋季单生或群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菌盖扁球形,或平展且中央稍下凹,直径3-10cm,暗绿色或灰绿色,表面具深绿色斑状,龟裂,边缘有条纹。菌肉白色。菌褶较密,有分叉,白色,褶间具横脉。菌柄圆柱形,长2-9.5m,直径0.5-2cm,白色,中实或松软。
化学成分
子实体内含丰富的蛋白质、磷、钙、铁和硫胺素等。
药理作用
青头菌提取物对小鼠肉瘤S180和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均为70%。
性味
甘;微酸;性寒
功能主治
清肝明目;理气解郁。主肝热目赤;目暗不明;妇女肝郁内热;胸闷不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;或入丸、散。
注意
《滇南本草图说》:“不可多食。”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猫油
- 棠梨
- 米面蓊叶
- 乌蛇膏
- 大黄草
- 羊心
- 杏树皮
- 红茴香根
- 雪乌
- 火秧竻蕊
- 真藓
- 毛叶黄药
- 獐骨
- 桃儿七果
- 地龙
- 海粉
- 香胶木
- 揉白叶
- 桂竹香
- 鹭肉
- 鬼灯笼
- 软皮树
- 金樱根
- 小花琉璃草
- 米仔兰
- 百合
- 牦牛角
- 油茶根
- 蒙疆苓菊
- 蔓荆子
- 水藁本
- 樟树果
- 棕榈花
- 铁线草
- 石斑鱼
- 吹风散
- 油柑叶
- 亚麻子
- 岩冬菜
- 麦撇花藤
- 油桐叶
- 月季花
- 岩松鼠骨
- 岩豆藤花
- 藤槐
- 油渣果
- 柚
- 老虎须
- 仰天钟根
- 圆瓣冷水花
- 岩兰花根
- 柚核
- 百尾笋
- 岩菖蒲
- 椰子瓤
- 榆荚仁
- 油渣果根
- 蘑菇
- 岩蒿
- 白千层
- 异被赤车
- 圆叶锦葵根
- 青江藤
- 撒发
- 夜合花
- 芒
- 岩梭花
- 龙骨
- 毛诃子
- 海南茄
- 宜昌楼梯草
- 异型莎草
- 水禾麻
- 有瓜石斛
- 松节油
- 鹩哥舌
- 甜茶藤
- 元宝槭
- 山油麻
- 狭叶山胡椒
- 宜梧叶
- 刺竹叶
- 圆果冷清草
- 马肉
- 元元草
- 楹树
- 问荆
- 岩丸子
- 岩豆藤根
- 石菖蒲花
- 海柏
- 竹荪
- 荷叶
- 宜昌荚蒾
- 黄三七
- 圆叶乌桕
- 岩节连
- 爬山虎
- 菜子七
- 印度菩提树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