叉枝藻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叉枝藻
来源
藻类红藻门叉枝藻Gymnoganyrus flablliformis Harv.,以叶状体入药。
功能主治
为琼胶的辅助原料,并用作缓泻剂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中华本草》:叉枝藻
拼音注音
Chā Zhī Zǎo
别名
丝藻、软骨红藻、扁形叉枝藻、扁枝子、鲍鱼菜、猪毛菜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育叶藻科植物叉枝藻的藻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ymnogongrus flabelliformis Harv.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、秋季采摘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藻体紫红色,直立,丛生,软骨质,扁圆,高4-10cm,宽1-1.5mm。二叉分枝3-4次,呈扇形。内层细胞小,髓部细胞大,界限明显。囊果球形,生在顶端分枝上,3-4个排成一列,在枝的两面隆起;四分孢子生在小枝上,呈不规则的四面锥形分裂。固着器小盘状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中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,生长盛期6-8月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各地沿海。
功能主治
缓泻。主慢性便秘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,鲜品加倍;或研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广西过路黄
- 藏羚角
- 苦地胆
- 鹿仙草
- 鄂报春
- 蓝实
- 小叶爬岩香
- 苏土藁本
- 硬骨凌霄
- 盐蛇
- 小獐毛
- 小婆婆纳
- 蝙蝠
- 皮袋香根
- 建神曲
- 鮠鱼
- 紫金血藤
- 头花杜鹃
- 鳗鲡
- 大白顶草
- 山桂花
- 毛轴铁角蕨
- 夹竹桃
- 天仙藤
- 宽羽线蕨
- 全叶青兰
- 长白假水晶兰
- 大叶藤
- 薜荔
- 竹叶榕
- 黄接骨丹
- 铁鞭草
- 蒟蒻薯
- 冰
- 通肠香
- 粪鬼伞
- 红楠皮
- 刺梨子
- 鸡屎白
- 毛黄连
- 藏三七
- 萹蓄
- 木兰皮
- 鬣羚角
- 柳絮
- 九香虫
- 鼋膏
- 小叶黑面叶
- 椒蒿
- 山麻黄
- 剪刀草
- 蜥蜴
- 江珧柱
- 喜树皮
- 杏香兔耳风
- 刺果藤仲
- 长节珠
- 竹叶参
- 狭穗鹭兰
- 刺藦苓草
- 甜瓜子
- 眼子菜根
- 圆叶野扁豆
- 索骨丹
- 芡实根
- 水塔花叶
- 木香子
- 交让木
- 毛蕊花
- 雁肪
- 紫苏叶
- 雷公连
- 支柱蓼
- 地牯牛
- 海桐花
- 蟋蟀
- 麦撇花藤
- 山羊肝
- 火炭母草
- 滇南美登木
- 独龙
- 草果药
- 南方六道木
- 螳螂跌打
- 木槿根
- 麻黄
- 马尾伸筋
- 蝮蛇骨
- 煅石膏
- 茜草根
- 白龙穿彩
- 吐烟花
- 叶子花
- 鸡血七
- 打火草
- 白绿叶果实
- 见血清
- 海龙
- 笔罗子
- 覆盆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