鲥鱼
《中华本草》:鲥鱼
拼音注音
Shí Yú
别名
瘟鱼、箭鱼、三黎、时鱼、鲥刺、三耒
英文名
Seasonal shad, Reeves's shad
出处
1.《日用本草》:凡食(鲥鱼),不可煎熬,宜以五味同竹笋、获芽带鳞蒸食为佳。蒸下五味汁,以瓶盛埋上中,遇汤火伤取涂甚效。2. 宁原《食鉴本草》:鲥鱼,年年初夏时则出,余月不复有也,故名。3.《纲目》:鲥,形秀而扁,微似妨而长,白色如银,肉中多细刺如毛,其子甚细腻,大者不过三尺,腹下有三角硬鳞如甲,其肪亦在鳞甲中,自甚惜之。其性浮游,才出水即死,最易馁败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鲱科动物鲥鱼的肉或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crura reevesii(Richardson)采收和储藏:春末夏初捕捞,捕捞后。剖腹去脏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鲥鱼,体长椭圆形,侧扁,一般长32-65cm。头侧扁,前端钝尖,头背光滑,无线纹。吻中等长,圆钝。眼小,有脂眼睑几遮盖眼的1/2。鼻孔明显。口中大,前颌骨中间有明显缺刻,上颌骨末端伸达眼中间后方。两颌无牙。鳃孔大,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。鳃耙细密110+172。鳞片大而薄,上有细纹。纵列鳞44-47,横列鳞16-17。无侧线。腹面有大形锐利的棱鳞(16-19)+(13+14)。胸鳍、腹鳍基部有大而长形的腋鳞。背鳞17-18,起点与腹鳍相对。臀鳍18-20。胸鳍较短。腹鳍小。尾鳍深叉形。体背及头部灰黑色,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,下侧和腹部银白色。腹鳍、臀鳍灰白色,其他各鳍淡黄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为回游性中上层鱼类。每年4-5月由海进入江河,6-7月份水温在28℃左右,即在干流或湖泊中繁殖产卵,卵浮性,具油球,卵径0.75mm,怀卵量150万-250万粒。受精卵在26℃水温h开始孵化。幼鱼在江湖中肥育,以浮游动物及硅藻为食,秋季返回海中生活。资源分布:我国沿海及长江、钱塘江、珠江等水系均有分布。
化学成分
肉含蛋白质(protein),脂肪(fat),碳水化合物,钙,磷,铁,维生素(vitamin)B1、B2,烟酸(nicotinic acid)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脾;肺经
功能主治
健脾补肺;行水消肿。主虚劳;久咳;水肿
用法用量
内服:适量,煮食。外用:适量,蒸油涂。
注意
不宜多食、久食。
各家论述
1.《食疗本草》:补虚劳。2.《日用本草》:快胃气。3.《本经逢原》:性补,温中益虚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鲥鱼
拼音注音
Shí Yú
来源
鲱形目鲱科鲥鱼Macrura reevesii (Richardson),以肉入药。
生境分布
我国沿海。
功能主治
补中益气,温补脾肺。治烫、火伤,疔疮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鲥鱼
拼音注音
Shí Yú
别名
瘟鱼(《纲目》),三黎(《本草求原》)。
出处
《食疗本草》
来源
为鲱科动物鲥鱼的肉或全体。
原形态
体长椭圆形,侧扁。长约24厘米,大者达50厘米以上。头侧扁,前端钝尖,口大,端位,口裂倾斜,下颌稍长,上颌正中有一缺刻,后端达于眼后缘的下方。鳃耙细密。鳞片大而薄,上有细纹;无侧线,体侧纵列鳞41~47;横列鳞16~17。腹部狭窄,腹面有大形而锐利的棱鳞,排列成锯齿状的边缘,腹鳍前为17~19,腹鳍后为12~15。腹鳍极小,胸鳍、腹鳍基部有大而成长形的腋鳞。背鳍17~18,起点与腹鳍相对。臀鳍18~20。尾鳍深分叉,被有小鳞。休背及头部灰黑色,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,下侧和腹部银白色,腹鳍、臀鳍灰白色,尾鳍边缘和背鳍基部淡黑色。
鲥鱼4~6月间生殖季节溯河而上,在江何的中、下游产卵繁殖。食物主要为浮游生物,有时亦食其他有机物。
本动物的鳞(鲥鱼鳞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分布我国南海及东海,亦见于长江、珠江、钱塘江等流域的中、下游。
化学成分
食部每100克含水分65克,蛋白质16.9克,脂肪16.9克,碳水化物0.2克,灰分1克;钙33毫克,磷216毫克,铁2.1毫克,硫胺素微量,核黄素0.14毫克,尼克酸4毫克。
性味
甘,平。
①《食疗本草》:"平。"
②《纲目》:"甘,平,无毒。"
归经
《本草求真》:"入脾、肺。"
功能主治
①《食疗本草》:"补虚劳。"
②《日用本草》:"快胃气。"
③《本经逢原》:"性补,温中益虚。"
注意
①《食疗本草》:"稍发疳痼。"
②《本草求原》:"发疥癞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杏子
- 棉籽
- 深山黄堇
- 深山不出头
- 畲山羊奶子
- 水边指甲花
- 石枣
- 石燕
- 石楠
- 石血
- 深裂黄草乌
- 石蕨
- 星毛羊奶子
- 水蕨
- 生漆
- 石栗叶
- 石莼
- 水鳖
- 犀牛皮
- 小麦
- 杏枝
- 水蛭
- 水银
- 石碱
- 沙漠嘎
- 石蒜
- 石栗子
- 狮子七
- 杏仁
- 沙参
- 沙蓬
- 石莲
- 杏花
- 旋花
- 水蛇
- 消石
- 睡菜
- 石榕
- 水龙胆草根
- 狮子尾
- 熊骨
- 石萝藦
- 鹿蹄肉
- 新疆香堇
- 石老虎
- 显脉香茶菜
- 石斑鱼
- 石岩鸡
- 沙斑鸡
- 水麻叶
- 石榴皮
- 心不干
- 生瓜
- 橡实
- 石榴叶
- 水蓼
- 沙棘豆
- 石南叶
- 石柑子
- 沙漏芦
- 石荠苎
- 睡莲
- 石枣子
- 石瓜子
- 石蝴蝶
- 沙地柏
- 石腊竹
- 水葫芦
- 熏衣草
- 新塔花
- 野薴麻
- 水龙
- 水葱
- 熊脑
- 熊脂
- 熊筋
- 熊肉
- 珊瑚藻
- 石脑油
- 熊胆
- 石草鞋
- 沙糖木
- 水蓑衣
- 石莲子
- 水黄
- 疝气草
- 四照花
- 水鸡油
- 石刷把
- 石地钱
- 显子草
- 悬钩子
- 小麦麸
- 石胆草
- 沙枣花
- 水狗子
- 水飞蓟
- 石指甲
- 石壁莲
- 石豆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