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茶子
《中华本草》:野茶子
拼音注音
Yě Chá Zǐ
英文名
Fruit of Obtuseleaf Eurya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茶科植物钝叶柃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urya obtusifolia H.T.Chang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钝叶柃 小灌木,高1-2m。小枝较粗壮。单叶互生,叶柄短;叶革质,形状变化很大,披针形、长椭圆形、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1.5-5.5cm,先端钝或浑圆,微凹或微缺,基部楔形,边缘近全缘或上半部略有细锯齿,两面光滑无毛。花小,单性,腋生,通常成束生于短的花梗上;萼片5,覆瓦状排列;花瓣5;白色,基部稍连合;雄蕊10;子房上位,3室,花柱先端3浅裂。核果状浆果,直径约3mm,紫红色,先端有1残存的花柱。花期3-4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山区的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果实呈不规则的球形,直径约2mm。表面紫红色或暗红色,皱缩,先端有残存花柱,有的基部可见花萼和果柄。气香,味微苦。
性味
凉;苦;涩
归经
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目渴;利尿;提神。主暑热烦渴;小便不利;泻痢;神疲眩晕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
复方
治肠炎泻痢:野茶子、马齿苋、板蓝根、山石榴、仙鹤草。水煎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野茶子
拼音注音
Yě Chá Zǐ
出处
《四川滞洪药志》
来源
为山茶科植物钝叶柃的果实。
原形态
小灌木,高1~2米。小枝较粗糙。叶互生,革质,叶形变化很大,披针形、长椭圆形、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1.5~5.5厘米,先端钝或浑圆或微凹,基部楔形,近全缘或上半部略有细齿,两面光滑无毛。花小,单性,雌雄异株,腋生,通常成束生于短的花序梗上;萼片5,近圆形;花瓣5;雄蕊10;子房3室,花柱顶端3浅裂。浆果直径约3毫米,紫红色,顶端有1残留的花柱。花期3~4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低山区的林中。分布湖北、湖南、贵州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性凉,味苦涩,无毒。
功能主治
止渴,醒脑。治暑热口渴,小便不利,肠炎泻痢及头昏目眩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复方
治肠炎泻痢:野茶子、马齿苋、板蓝根、山石榴、仙鹤草。水煎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黑风藤
- 白珠树
- 白石花
- 鳝鱼皮
- 迎春花根
- 野芋叶
- 野芋实
- 柏树根
- 萹蓄
- 雁肉
- 雨久花
- 半夏
- 半边莲
- 杭州荠薴
- 布渣叶
- 扁担杆
- 白花蛇
- 野鸦椿根
- 冰片
- 白背三七茎叶
- 巴豆油
- 白苋
- 斑茅
- 斑茅花
- 蝙蝠
- 衣鱼
- 斯里兰卡肉桂
- 阳起石
- 白带草
- 半夏曲
- 半柱花
- 柿子
- 壁钱
- 凤眼草
- 鬼羽箭
- 橘
- 刺萆薢
- 虾
- 冰
- 壁虎
- 橘核
- 棘叶
- 母菊
- 橘叶
- 木蹄
- 苋
- 木荷
- 橘皮
- 蛤蚧
- 蚶
- 蛤壳
- 木耳
- 诃子
- 虾蟆脑
- 细叶十大功劳
- 白马鬃铃花
- 黄囊杓兰
- 白花铁线莲
- 黄毛岩白菜
- 尖叶唐松草
- 细锥香茶菜
- 野罂粟壳
- 蛤仔
- 诃子核
- 虾蟆胆
- 韭子
- 梅露
- 姬蕨
- 白鱼
- 稗米
- 百部
- 木豆
- 梅叶
- 细辛
- 母草
- 巴豆
- 橘白
- 木贼
- 鹄油
- 锦鸡
- 木槿
- 木薯
- 百合
- 橘络
- 白蘑
- 荨麻
- 白苣
- 巨藻
- 榉树
- 木棉
- 仙茅
- 鲎壳
- 白炭
- 白石榴花
- 变蛋
- 斑叶紫金牛
- 木蓝
- 蛤蒌
- 檵花
- 薤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