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芋叶
《中华本草》:野芋叶
拼音注音
Yě Yù Yè
英文名
Leaf of Taro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天南星科植物野芋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locasia antiquorum Schott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委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野芋,湿生草本。块茎球形,有多数须根;匍匐茎常从块茎基部外,伸,长或短,具小球茎。叶基生,叶柄肥厚,直立,长可达1.2m;叶片盾状,卵状,薄革质,表面略发亮,长达50cm以上,先端较尖,基部耳形,2裂,前裂片宽卵形,锐尖,后裂片卵形,钝,全缘,呈波状。花序柄比叶柄短;佛焰苞苍黄色,长15-25cm,管部淡绿色,长圆形,为檐部长的1/2-1/5;檐部狭长线状披针形,先端渐尖;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;雌花序与不育雄花序等长;能育雄花序和附属器各长4-8cm;子房具极短的花柱。花期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我国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。亦有栽培。
性味
味辛;性寒;有毒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止痛。主疔疮肿毒;蛇、虫咬伤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
本品有毒,不宜内服。
复方
①治指疗:鲜野芋叶适量,白矾少许,酌加猪胆汁,同捣烂如泥,敷于患处。②治无名肿毒初起:鲜野芋叶,捣敷患处。未成脓者,可使内消。③治毒蛇咬伤:鲜野芋叶同酒酿糟捣效伤处。④治毒蜂螫伤:鲜野芋全草连根)捣涂患处。《选方出(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捣涂毒肿初起无名者即消。亦治蜂虿螫,涂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野芋叶
拼音注音
Yě Yù Yè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天南星科植物野芋的叶片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野芋"条。
性味
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:"性寒,味辛涩,有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疔疮;无名肿毒。
《纲目》:"捣涂毒肿初起无名者即消。亦治蜂虿螫,涂之。"
复方
①治指疔:鲜野芋叶适量,白矾少许,酌加猪胆汁,同捣烂如泥,敷于患处。
②治无名肿毒初起:鲜野芋叶,捣敷患处。未成脓者,可使内消。
③治毒蛇咬伤:鲜野芋叶同酒酿糟捣敷伤处。
④治毒蜂螫伤:鲜野芋全草连根,捣涂患处。(选方出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叶莲
- 藏丁香
- 木鳖子
- 野苦梨
- 琴叶榕
- 厚壳树
- 南瓜七
- 毛茄
- 龙船花茎叶
- 禾虫
- 淡竹笋
- 浮小麦
- 白勒
- 大尾摇
- 白背枫
- 雷丸
- 藜芦
- 奶浆果
- 川楝子
- 竹节七
- 尖叶唐松草
- 萤火
- 梨果榕
- 花姬蛙
- 卤碱
- 干檀香
- 大独叶草
- 莲须
- 京大戟
- 山姜
- 柃木
- 金珠柳
- 麦角
- 长柄臭黄荆
- 蝴蝶藤
- 红根草
- 万年青
- 野百合
- 台湾千金藤
- 芭蕉花
- 短柄南蛇藤根
- 毛车藤
- 迭裂黄堇
- 羊胎
- 苦茄
- 红须须
- 景天三七根
- 牛髓
- 披散糖荠
- 枫杨
- 龙棕
- 三角泡
- 树地瓜根
- 桄榔子
- 石仙桃
- 黄花绿绒蒿
- 荠宁
- 苹婆
- 苜蓿根
- 鹤肉
- 白石榴根
- 过岗龙
- 肥肉草
- 木锥花
- 黄竹参
- 羊不食
- 八角莲
- 山狸子肉
- 猫毛草
- 漆树根
- 鸡爪枝皮
- 白椴
- 赤楠根
- 鼻血雷
- 落叶梅
- 三七
- 风轮菜
- 戴星草
- 鮧鱼
- 苦木
- 山飘儿草
- 麻楝
- 胡颓子根
- 粘鱼须
- 醍醐
- 槐角
- 总序绿绒蒿
- 鹿茸
- 锈钉子
- 石豇豆
- 红皮云杉
- 敦盛草
- 山梅花根皮
- 香柏
- 龙须眼子菜
- 甘遂
- 玫瑰茄
- 巴豆
- 家独行菜
- 九里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