皂柳根
《中华本草》:皂柳根
拼音注音
Zào Liǔ Gēn
别名
毛狗条根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杨柳科植物皂柳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lix wallichiana Anderss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洗净;晒干。
原形态
灌木或乔木。小枝红褐色、黑褐色或绿褐色。芽有棱,常外弯,红褐色或栗色。叶片披针形、长圆状披针形、卵状长圆形或狭椭圆形,长4-8(-10)cm,宽1-2.5(-3)cm;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至圆形,幼叶发红色;全缘;叶柄长约1cm;托叶小,比叶柄短,半心形,边缘有牙齿。花序先叶开放或近同时开放,雄花序长1.5-2.5(-3)cm;雄蕊2,花药大,花丝纤细,离生;苞片赭褐色或黑褐色;腺体1,卵状长方形;雌花序圆柱形,长2.5-4cm;子房狭圆锥形,花柱短至明显,柱头2-4裂;苞片赭褐色或黑褐色;腺体同雄花。蒴果长可达9mm,开裂后果瓣向外反卷。花期4月中、下旬至5月初,果期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谷溪流旁、林缘或山坡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北、西南、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西藏。
性味
辛;苦;涩;性凉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解热止痛。主风湿关节痛;头风头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煎汤熏洗;或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皂柳根
拼音注音
Zào Liǔ Gēn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杨柳科植物皂柳的根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皂柳,又名:毛狗条、山杨柳。
灌木或小乔木。小枝黑褐色,幼时有绢状毛,后渐无毛;冬芽平滑无毛。叶互生,倒卵状披针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,长4~10厘米,宽1~3匣米,先端渐尖,基部阔楔形,全缘或有微锯齿,上面初时有绢状毛,后渐无毛而光滑,下面青白色,近于无毛;叶柄长8~15毫米,无毛;托叶小。柔荑花序生于有短苞的梗上,近于无柄,毛多;仅有1腺体;雄花序长2~3厘米;雌花序长2~5厘米,结果者长达10厘米;苞黑褐色,先端钝;雄蕊2,离生,花丝平滑无毛;子房嘴状,有短柔毛,花柱短,柱头长卵形以至长椭圆形,为微凹状2裂。蒴果长约9毫米,有疏柔毛。
生境分布
多生于山野荒坡。分布浙江、湖北、河南、陕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性微寒,味辛酸涩。
功能主治
驱风,解热,除湿。
复方
①治风湿关节炎:皂柳根一两,煎水服;亦可熏洗患处。
②治头风痛:皂柳根五钱,石菖蒲、橙子皮各三钱。捣绒,炒热,包患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昆明山海棠
- 长管假茉莉
- 红毛叶马蹄香
- 竹根七
- 指甲花叶
- 水翁花
- 通光散
- 窄叶飘带草
- 芒果核
- 竹节三七
- 梧桐子
- 牛角瓜
- 菩提树花
- 薏苡叶
- 野木瓜果
- 姜石
- 菠萝皮
- 地柏树
- 吉笼草
- 老鼠竻
- 无患子叶
- 蜈蚣七
- 十大功劳叶
- 驼乳
- 甘肃棘豆
- 峨眉半边莲
- 金钩如意草
- 长管香茶菜
- 长叶丹参
- 葫芦巴
- 盆架树
- 鹅掌楸
- 杨梅根
- 芹花
- 铜罗伞
- 车桑子叶
- 破牛膝
- 狗蹄
- 大横纹
- 屎咕咕
- 麻油
- 腽肭脐
- 秘鲁香胶
- 帽兰
- 尖尾风
- 牛蒡茎叶
- 百里香
- 牛胞衣
- 蝎子七
- 蝈蝈
- 马骝卵
- 千里光
- 九龙藤
- 红榔木
- 红鬼笔
- 蛤蜊粉
- 冰球子
- 鹿仙草
- 蓬莱草
- 化血胆
- 七叶一把伞
- 峨三七
- 铁扫帚
- 桦菌芝
- 猕猴桃藤中汁
- 小草
- 麝香壳
- 火头根
- 龙角
- 蕹菜
- 碗花草
- 车桑仔根
- 麦斛
- 铁蚂蟥
- 香堇菜
- 二裂叶委陵菜
- 牌楼七
- 草地早熟禾
- 芜菁花
- 金盏草根
- 山猫儿
- 板蓝根
- 铁罗伞
- 金钱橘饼
- 秤杆草
- 喜树果
- 四季青
- 木槿子
- 三块瓦
- 浆水
- 荨麻
- 蝶兰
- 炙甘草
- 紫背天葵草
- 酸水草
- 腐巴
- 银柴胡
- 食盐
- 大黄连刺
- 香蕉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