败火草
《中华本草》:败火草
拼音注音
Bài Huǒ Cǎo
别名
小黄馨、常春小黄馨、火炮子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木犀科植物矮探春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Jasminum humile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灌木或小乔木,有时攀援,高0.5-3m。小枝无毛或疏被短柔毛,棱明显。叶互生,复叶,有小叶3-7枚,小枝基部常具单叶;叶柄长0.5-2cm;叶片革质或薄革质,下面脉上被短柔毛;小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或椭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稀为倒卵形,先端锐尖至尾尖,基部圆形或楔形,全缘,叶缘反卷,有时多少具紧贴的刺状睫毛;顶生小叶片长1-6cm,宽0.4-2cm,侧生小叶片长0.5-4.5cm,宽0.3-2cm。伞状、伞房状或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;苞片线形,通常长2-4mm;花梗长0.5-3cm,无毛或被微柔毛;花多少芳香;花萼裂片三角形,较萼管短;花冠黄色,近漏斗状,花冠管长0.8-1.6cm,裂片圆形或卵形,长3-7mm,先端圆或稍尖。果椭圆形或球形,长0.6-1.1cm,径4-10mm,成熟时呈紫黑色。花期4-7月,果期6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100-3500m的疏、密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。
形状
性状鉴别 三出复叶或羽状复叶。小叶片多卷曲皱缩,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形,长1.5-2.5cm,宽0.5-1cm,叶缘及中脉有柔毛。质脆易碎。气微香,味炎。
化学成分
叶中含有无羁萜(friedelin),羽扇豆醇(lupeol),白桦脂醇(beiulin),白桦脂酸(betulinic acid),α-香树脂醇(α-amyrin),熊果酸(ursolic acid),齐墩果酸(oleanolic acid)和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。
性味
苦;甘;微涩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烧烫伤;热毒疮疡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研末菜油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叶假耧斗菜
- 炮仗筒
- 小白绵参
- 浙贝母
- 地五泡藤
- 柳屑
- 塔黄
- 野山楂
- 凤凰木
- 鬼灯笼
- 蓝猪耳
- 岩石羊
- 白苣
- 狸尾草
- 莲座蓟
- 羽裂星蕨
- 小叶爱楠
- 金银花露
- 番红花
- 赤扬
- 水毛花
- 新疆芍药
- 砂仁花
- 甘土
- 田唇乌蝇翼
- 羊角草
- 土茯苓
- 盾叶薯蓣
- 厚朴
- 川鄂山茱萸
- 落花生
- 松花粉
- 还亮草
- 长年兰
- 巴豆油
- 吊山桃
- 河蚌
- 鸭跖花
- 小罗伞
- 牛角瓜
- 癞树叶
- 鳣鱼
- 剑叶紫金牛
- 矩叶大青
- 鸭嘴癀
- 獐耳细辛
- 红背酸藤
- 百舌鸟
- 八角枫花
- 团叶鳞始蕨
- 续断
- 水麻根
- 黄草花
- 小麦苗
- 猪毛参
- 柳白皮
- 鲫鱼藤
- 刺蓬花
- 红毛五加皮
- 川党参
- 八月瓜
- 菠菜
- 蝙蝠葛根
- 臭常山
- 斑唇马先蒿
- 红血藤
- 棵麻
- 乔木五加
- 雪上一支蒿
- 小三棵针
- 粗梗黄堇
- 网脉山龙眼
- 齿瓣石豆兰
- 锦地罗
- 云南鸡矢藤
- 菊三七
- 大香附子
- 榆拟层孔菌
- 金耳环
- 蛇疙瘩
- 紫阳花
- 海莲果
- 橄榄
- 羊舌树
- 黄柏
- 芙蓉叶
- 猩猩木
- 向日葵茎髓
- 天香炉
- 龙涎香
- 水桐木
- 地红子根
- 萱草根
- 接骨草
- 紫堇
- 小叶寄树兰
- 一把伞
- 蠮螉
- 空筒泡
- 油桐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