蝙蝠葛根
《*辞典》:蝙蝠葛根
拼音注音
Biān Fú Gě Gēn
别名
狗葡萄根、磨石豆根(《吉林中药手册》),山花子根、光光叶根(《山东中药》)。
出处
《中国药植志》
来源
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。4~5月或8~10月间采挖,除去残茎、须根及泥土,晒干。
生境分布
产河北、山东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内蒙古、四川等地。
形状
干燥根茎呈圆柱形(四川商品都对开呈半圆状条形),长30~50厘米,径1~5厘米,常扭曲,有稀疏细根、细根痕或芽痕,顶端有地上茎残基,具纵皱,皮孔稀少。外表棕黄色至棕黑色(刮去粗皮者呈灰白色或灰棕色),木栓易剥落,内部现淡黄色。折断面平坦,呈纤维性;木质部深黄色,分列成束,常8~15束或多至18束,辐射如轮;髓部棉白色。气无,味甚苦。以根茎租长、色外黄内白、无须根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日本产蝙蝠葛根茎含生物碱山豆根碱、山豆根醇灵碱、山豆根二醇灵碱、华紫堇碱、光千金藤定碱、光千金藤碱、尖防己碱、N-去甲基尖防己碱。
前苏联产蝙蝠葛根茎含生物碱光千金藤碱、尖防己碱、N-去甲基尖防已碱、蝙蝠葛碱、木兰花碱、山豆根碱、青藤碱及山豆根异醇灵碱。
性味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"味苦辛,性寒,无毒。"
②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:"苦,寒。"
功能主治
祛风清热,理气化湿。治扁桃体炎,咽喉炎,风湿痹痛、麻木,水肿,脚气,痢疾肠炎,胃痛腹胀。
《四川中药志》:"除湿祛风,行气利水。治膀胱水肿,风肿,脚气湿肿,风湿关节疼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3钱。
复方
①治痢疾,肠炎:蝙蝠葛根五钱至一两,水煎服:或用蝙蝠葛根五钱,徐长卿三钱,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②治四肢麻木:蝙蝠葛根五钱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③治绦虫病:蝙蝠葛干根一至三钱。水煎服。(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④治胃痛腹胀:蝙蝠葛根或茎藤二至三钱。水煎服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
临床应用
[b]治疗扁桃体炎和咽喉炎:[/b]取蝙蝠葛根、鬼针草各2.5斤,磨粉过筛,制成浸膏片,每片0.5克。每次2~4片,日服3次。治疗扁桃体炎16例,咽喉炎4例,除2例因高烧加用退热药外,均未用其它药物。治程2~5天平均3.15天,皆愈。
此外,用蝙蝠葛根各种制剂(针、片、煎剂)治疗慢性气管炎,亦有一定疗效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盐肤木
- 乌毛蕨贯众
- 杜父鱼
- 矩形叶鼠刺
- 木莲
- 复叶耳蕨
- 鹅蛋壳
- 灯盏细辛
- 复叶葡萄叶
- 狗牙根
- 五味子
- 毒根斑鸠菊
- 鹅脚板根
- 凫羽
- 胆木
- 罗锅底
- 丁锅树叶
- 刀豆根
- 赤麻
- 苦瓜藤
- 梨果榕
- 小叶蛇总管
- 扁担蒿
- 窝儿七
- 地骷髅
- 美商陆
- 马钱子
- 山橘
- 猴头菌
- 刻裂紫堇
- 杠香藤
- 宜昌荚蒾叶
- 鸭舌鱼鳖
- 蜗牛
- 黑阳参
- 蝙蝠葛叶
- 豹骨
- 山慈姑叶
- 三丫苦叶
- 三叶茶
- 淡竹叶
- 狗毛
- 大鱼鳔花
- 大一枝箭
- 松香
- 葱白
- 石蒜
- 垂花胡枝子
- 巴山虎
- 琉璃草果实
- 南枳椇
- 乌桕
- 贵州獐牙菜
- 六月寒
- 葛上亭长
- 肉桂油
- 党参
- 四川澄茄子
- 红牛皮菜
- 大香附子
- 枳椇木皮
- 黄桷树根疙瘩
- 鸟不企
- 刺楸
- 柏子仁
- 叶下珠
- 大头菜子
- 亮叶冬青根
- 黄背草苗
- 豆油
- 苦地胆根
- 榛蘑
- 七里香
- 石香葇
- 鲤鱼血
- 蓝花棘豆
- 雪药
- 苹婆
- 蜇虫
- 鳗鲡鱼骨
- 羊角拗
- 罗布麻
- 亮菌
- 老鼠吹箫
- 棉子油
- 小三棵针
- 阴地蕨
- 小灵丹
- 沙枣花
- 高山大黄
- 木荷
- 茶
- 大鲵
- 马陆
- 鲎
- 滇常山花
- 滇南千里光
- 乌龟
- 杜楝
- 发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