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缘鳞盖蕨
《中华本草》:边缘鳞盖蕨
拼音注音
Biān Yuán Lín Gài Jué
英文名
Marginate Microlepia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碗蕨科植物边缘鳞盖蕨的嫩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icrolepia hancei Prantl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陆生蕨类植物,植株高60-100cm。根茎长而横走,密被锈色长毛。叶远生;叶柄长20-30cm,深禾秆色,几光滑;叶片纸质,上面多少被毛,长圆状三角形,长达55cm,宽13-25cm,一回羽状;羽片20-25对,基部对生,远离,上部互生,近生,有短柄;羽片披针形,长10-15cm,宽1-1.8cm,基部不等,上侧稍呈耳状凸起,下侧楔形,边缘缺刻状或浅裂,裂片三角形,偏斜,全缘或有少数齿牙;叶脉羽状。孢子囊群生于羽片边缘的小脉先端;囊群盖半杯状,黄绿色,有毛,以基部及两侧着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-1800m的常绿阔叶林灌丛中、竹林下或山沟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叶柄长20-30cm,深禾秆色,有纵沟,几光滑,叶片矩圆三角形,长达55cm,宽13-25cm,一至二回羽裂,纸质,绿色,叶两面有短硬毛;羽片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上侧稍呈耳状凸起,下侧楔形,边缘近羽裂,裂片三角形,急尖或钝尖,侧脉在裂片上羽状;孢子囊群每小裂片有1-6个,囊群盖浅杯形,棕色,有短硬毛。气微,味淡。
化学成分
地上部分含鳞盖蕨甙(microlepin),17-O-乙酰鳞盖蕨甙(17-O-acetylmicrolepin),4-表鳞盖蕨素(4-epi-microlepin),6'-O-α-L-吡喃鼠李糖-4-表-鳞盖蕨甙(6'-O-α-L-rhamnopy-ranosyl-4-epi-microlepin),6'-O-乙酰鳞盖蕨素(6'-O-acetylmi-crolepin),边缘鳞盖蕨素(fumotoshidin)A、B、C,边缘鳞盖蕨甙(marginatoside)A、B,3α,12α-二羟基-对映-海松-8(14),15-二烯[3α,12α-dihydroxy-ent-pimara-8(14),15-diene],柚皮素(naringenin),柚皮素-7-O-(4-甲基)-葡萄糖(1→2)-鼠李糖甙(fumotonaringin)。
性味
苦;寒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祛风活络。主痈疮疖肿;风湿痹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祛风湿、治跌打损伤;嫩叶加白糖捣碎外敷、治下肢疖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紫金血藤
- 毛发唐松草
- 旱芹
- 藤槐
- 三品一枝花
- 鹿肾
- 青鱼枕
- 护心草
- 秋海棠果
- 化香树叶
- 龙眼
- 藿香露
- 功劳叶
- 出山虎
- 山漆树
- 土砂仁
- 石苁蓉
- 壶卢子
- 赛繁缕
- 刺南蛇藤
- 紫花苣苔
- 黄金菊根
- 海雹菜
- 广东升麻
- 接骨紫菀
- 黄荆
- 蚂蚁花根
- 慈竹
- 空心花
- 马刀
- 飞来蓝
- 桂花枝
- 割舌罗
- 带刺马鞭
- 黄连花
- 刺瓜
- 白背小报春
- 白扁豆
- 番荔枝叶
- 庐山香科科
- 紫花地丁
- 桦褶孔
- 绿兰花
- 壶卢秧
- (鱼彭)鱼鳃
- 黑面叶
- 白花鹅掌柴
- 海鹞鱼尾刺
- 骨螺
- 刺海松
- 蒒实
- 婆婆纳
- 满天飞
- 大金发藓
- 海菜
- 虫莲
- 裂叶翼首花
- 羊肉
- 新疆藜芦
- 水茄冬果
- 美丽风毛菊
- 徐长卿
- 野葡萄根
- 球花党参
- 止泻木皮
- 蓼实
- 甘露子
- 刺萆薢
- 地锦草
- 黄花夹竹桃叶
- 竹卷心
- 苦楝子
- 水毛花
- 小黄素馨
- 三匹叶
- 昆布
- 黄杨根
- 石龙芮子
- 刺芫荽
- 葛根
- 急性子
- 乌骨藤
- 辣椒叶
- 吉笼草
- 石柑子
- 高粱泡
- 山刺柏
- 木竹子
- 榔榆茎叶
- 葱白
- 紫背天葵草
- 马蝗果
- 甘遂
- 鹅绒藤
- 盐匏藤果
- 衣鱼
- 水黄花
- 瓦松
- 黄花稔
- 宽叶杜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