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叶海桐根
《中华本草》:光叶海桐根
拼音注音
Guānɡ Yè Hǎi Tónɡ Gēn
别名
山枝根、山栀茶根、钻山虎、皮子药
英文名
Root of Glabrousleaf Pittosporum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海桐花科植物光叶海桐的根或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ittosporum glabratum Lindl.采收和储藏:全年或秋季采集,挖取根部或剥取根皮,除去泥土,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
光叶海桐,常绿灌木,高2-3m。上部枝条有时轮生,全株无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5-10mm;叶片薄革质,倒卵状椭圆形或倒披针形,长6-10cm,宽1-3.5cm,先端短尖或渐尖,基部呈楔形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,边缘略呈波状;中脉突出明显。伞形花序1-4枝,生于小枝顶端,通常具花6-13朵;花黄色,径约7mm;花梗长10-15mm,光滑;花萼基部联合,5裂,裂片广卵形,长2mm,光滑,边缘有毛;花瓣5,分离,倒披针形,长8-10mm;雄蕊5,与花瓣互生,长4-7mm;子房长卵形,无毛,花柱长3mm,柱头略增大。蒴果卵形或椭圆形,长2-2.5cm,3瓣裂,每瓣有种子约6颗,果皮薄,革质。种子大,近圆形,长5-6mm,红色。花期4月,果熟期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间阴湿夺、山坡、溪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含生物碱、皂甙。
性味
味苦;苦;辛;性微温
归经
心,肾经。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活血通络;止咳涩精。主风湿痹痛;腰腿疼痛;跌打骨折;头晕失眠;虚劳咳嗽;遗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敷;或煎水洗;或浸酒搽。
各家论述
1.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活血通络,解痉止痛。治风湿性关节炎,坐骨神经痛,跌打骨折,小儿麻痹后遗症,产后风瘫,心胃气痛,牙痛。2.《广西植物名录》:祛风活络,消肿解毒,活血止痛。治风湿性关节炎,跌打骨折,产后风瘫,胃痛,毒蛇咬伤,疮疖肿毒。3.《常用中草药配方》:治肾虚遗精,多年哮喘,虚劳咳嗽,神经衰弱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瓦楞子
- 黄藤
- 刺莓果
- 紫花景天
- 紫荆花
- 朱砂
- 秋海棠果
- 串珠耳叶苔
- 地耳草
- 狐狸尾
- 东方蝾螈
- 草豆蔻
- 地下明珠
- 竹蠹虫
- 匙叶五加
- 茶绒
- 单根木叶
- 草血竭
- 倒心叶桃叶珊瑚
- 将军树
- 刺楸
- 海蚯蚓
- 印度菩提树皮
- 藏荆芥
- 虎肉
- 鸡脑
- 大叶南苏
- 蝎子七
- 雪山林
- 藏羚角
- 落花生
- 岩凤尾蕨
- 美商陆
- 刺果藤
- 篦梳剑
- 羊蹄甲
- 酱
- 慈姑叶
- 红果参
- 大蕉皮
- 草地早熟禾
- 红母鸡草
- 刷把草根
- 文冠果
- 掌叶蓼
- 云南铁角蕨
- 海南粗榧
- 三品一枝花
- 酸模叶
- 刺藜
- 山荆子
- 化香树叶
- 地枫皮
- 干姜
- 鸳鸯
- 锥螺壳
- 隔山香
- 竹叶椒根
- 蓬子菜
- 党参
- 定木香
- 再生稻
- 多花胡枝子
- 白升麻
- 树头菜根
- 野冬青果
- 广东升麻
- 苦菜
- 翠鸟
- 獐髓
- 蚕砂
- 白犁头草
- 滇南鸟足兰
- 牛白藤
- 单花鸢尾
- 番薯
- 委陵菜
- 大花活血丹
- 当归藤
- 参条
- 石脑油
- 刺瓜
- 残槁蔃
- 茶花
- 石刁柏
- 牛耳岩白菜
- 糙苏
- 朝鲜崖柏仁
- 大膜盖蕨
- 山黑柳
- 橘络
- 土人参
- 骨螺
- 沉香曲
- 刺老鸦
- 慈竹箨
- 丁茄
- 刺葡萄根
- 柚核
- 刀豆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