谷芽
《中华本草》:谷芽
拼音注音
Gǔ Yá
别名
蘖米、谷蘖、稻蘖、稻芽。
英文名
Rice-grain Sprout, Millet Sprout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稻的颖果经发芽而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Oryza sativa L.
原形态
稻 一年生栽培植物。秆直立,丛生,高约1m左右。叶鞘无毛,下部者长于节间;叶舌膜质而较硬,披针形,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合,长5-25mm,幼时具明显的叶耳;叶片扁平,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,长30-60cm,宽6-15cm。圆锥花序疏松,成熟时向下弯曲,分枝具角棱,常粗糙;小穗长圆形,两侧压扁,长6-8mm,含3小花,下方两小花退化仅存极小的外稃而位于1两性小花之下;颖极退化,在小穗柄之顶端呈半月形的痕迹;退化外稃长3-4mm,两性小花外稃,有5脉,常具细毛,有芒或无芒,内稃3脉,亦被细毛;鳞被2,卵圆形,长1mm;雄蕊6;花药长2mm;花柱2枚,筒短,柱头帚刷状,自小花两侧伸出。颖果平滑。花、果期6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。资源分布: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。
形状
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果实呈稍扁的长椭圆形,两端略尖,长6-9mm,宽约3mm。外种坚硬,表面黄色,具短细毛,有脉5条。基部有白色线形的浆片2枚,长约2mm,淡黄色,膜质,由一侧的浆片内伸出淡黄色弯曲的初生根。内释薄膜状,光滑,黄白色,内藏果实,质坚,断面白色,有粉性。气无,味微甜。[br]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:黄白色。①胚乳细胞含有淀粉粒,单粒呈不规则的多角形,边缘尖锐,直径2-10μm,偶见凹形脐点,层纹不明显,复粒由多数单粒组成,全角多呈卵圆形。②外稃上可见单细胞非腺毛,长150-250μm。[br]理化鉴别(l)取本品粉末2g,加水4ml置乳钵中研磨,静置片刻,吸取上层清液,滤过。滤液点于滤纸上,喷洒前三酮试剂,在100℃左右的供箱中,放置l-2min,呈现紫色斑块。(2)取上述的水提取液,点于滤纸上,喷洒苯胺一邻苯二甲酸试剂,在105℃烘5min,呈现棕色斑点。
化学成分
含蛋白质、脂肪油、淀粉、淀粉酶、麦芽糖(maltose),腺嘌呤(adenine),胆碱(choline)以及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,γ-氨基丁酸(γ-aminobutyric acid)等18种氨基酸。
药理作用
本品所含的β-淀粉酶能将糖淀粉完全水解成麦芽糖,α淀粉酶则使之分解成短直链缩合葡萄糖,但本品所含的α-和β-淀粉酶量较少,其消化淀粉的功能不及麦芽。
性味
甘;平
炮制
1.取拣净的稻谷,用水浸泡1-2天,捞出置容器中,上盖潮湿蒲包,每日淋水,保持湿润,至初生根(俗称芽)长约3-6mm时,取出晒干。[br]2.炒谷芽: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色并大部爆裂,取出放凉。焦谷芽:将谷芽置锅内,用武火炒至焦黄色,微喷清水,取出风干。
归经
归脾;胃经
功能主治
消食化积;健脾开胃。主食品店积停滞;胀满泄泻;脾虚少食;脚气浮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,大剂量30g;或研末。
注意
《四川中药志》1960年版:“胃下垂者忌用。”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经疏》:蘖米即稻蘖也。具生化之性,故为消食健脾、开胃和中之要药,脾胃和则中自瘟,气自下,热自除也。2.《本经逢原》:谷芽,启脾进食,宽中消谷,而能补中,不似麦芽之克削也。3.《本草纲目》:快脾开胃,下气和中,消食化积。4.《食物本草会纂》:除烦消食。5.《中药材手册》:治脾虚,心胃痛,胀满,热毒下痢,烦渴,消瘦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中国药典》:谷芽
拼音注音
Gǔ Yá
别名
粟芽
英文名
FRUCTUS SETARIAE GERMINATUS
来源
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粟Setaria italica (L.) Beauv. 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得。将粟谷用水浸泡后,保持适宜的温、湿度,待须根长至约6mm 时,晒干或低温干燥。
形状
本品呈类圆球形,直径约2mm,顶端钝圆,基部略尖。外壳为革质的稃片,淡黄色,具点状皱纹,下端有初生的细须根,长约3~6mm,剥去稃片,内含淡黄色或黄白色颖果(小米)1粒。无臭,味微甘。
性味
甘,温。
炮制
[b]谷芽[/b]: 除去杂质。
[b]炒谷芽[/b]: 取净谷芽,照清炒法(附录Ⅱ D)炒至深黄色。
[b]焦谷芽[/b]: 取净谷芽,照清炒法(附录Ⅱ D)炒至焦褐色。
归经
归脾、胃经。
功能主治
消食和中,健脾开胃。用于食积不消,腹胀口臭,脾胃虚弱,不饥食少。炒谷芽偏于消食,用于不饥食少。焦谷芽善化积滞,用于积滞不消。
用法用量
9~15g。
贮藏
置通风干燥处,防蛀。
摘录
《中国药典》
《*辞典》:谷芽
拼音注音
Gǔ Yá
别名
蘖米(《别录》),谷蘖(《澹寮方》),稻蘖(《纲目》),稻芽(《中药材手册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稻的成熟果实,经加工而发芽者。
制法
取拣净的稻谷,用水浸泡1~2天,捞出置容器中,上盖潮湿蒲包,每日淋水,保持湿润,至初生根(俗称芽)长约3~6毫米时,取出晒干。
生境分布
全国产稻区均有生产,而以南方早稻谷加工的谷芽为好。
形状
干燥的谷芽,呈长椭圆形而扁,两端略尖,长7~9毫米,宽3~4毫米,外稃包围果实,表面黄色,坚硬,具短细毛,有脉5条。基部有白色线形的浆片2枚,长约2毫米,其中由一个浆片的内侧伸出1~3条淡黄色弯曲的须根(初生根)。剥去外稃,内含白米1粒,质坚,断面白色,有粉性。气无,味微甘。以粒饱满、均匀、色黄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含淀粉、蛋白质、脂肪、淀粉酶及维生素等。
性味
甘,温。
①《纲目》:"甘,温,无毒。"
②《本草经疏》:"味苦,无毒。"
炮制
炒谷芽: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色并大部爆裂,取出放凉。焦谷芽:将谷芽置锅内,用武火炒至焦黄色,微喷清水,取出风干。
归经
入脾、胃经。
①《本草汇言》:"通入脾、胃二经。"
②《本草经解》:"入足厥阴肝经,手少阴心经。"
③《本草再新》:"入脾、肺二经。"
功能主治
健脾开胃,和中消食。治宿食不化,胀满,泄泻,不思饮食。
①《纲目》:"快脾开胃,下气和中,消食化积。"
②《食物本草会纂》:"除烦消食。"
③《中药材手册》:"治脾虚,心胃痛,胀满,热毒下痢,烦渴,消瘦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复方
①启脾进食:谷蘖四两,为末,入姜汁、盐少许,和作饼,焙干;入炙甘草、砂仁、白术(麸炒)各一两。为末,白汤点服之,或丸服。(《澹寮方》谷神丸)
②脾胃虚弱泄泻:茯苓、芡实、建曲、查肉、扁豆、泽泻、谷芽、甘草。(《麻疹集成》健脾止泻汤)
③消食,健脾,开胃,和中,生津液,益元气。治病后脾土不健者:谷芽蒸露,用以代茶。(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谷芽露)
备注
华北地区习惯以禾本科植物粟的颖果,发芽后作谷芽用。参见"粟芽"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阔叶麦冬
- 蟅虫
- 蛇疙瘩
- 黄练芽
- 都咸子
- 点地梅
- 药用倒提壶
- 菠萝皮
- 斩龙草
- 癞皮根
- 无漏子
- 括金板
- 刺槐
- 水马桑
- 蛇接骨
- 大叶刺篱木叶
- 水鳖蕨
- 黄花鸢尾
- 地蜂子
- 阔叶十大功劳
- 脉耳草
- 蕨萁
- 水冬瓜根
- 黑壳楠
- 豆腐渣果
- 假葡萄
- 大叶樟
- 水紫菀
- 蝴蝶暗消
- 豌豆
- 鸡爪槭
- 大鲵
- 三月泡
- 含羞草根
- 白刺花
- 莴苣
- 蚕蛹
- 还阳草
- 黄堇
- 太白小紫菀
- 蒲圻贝母
- 小叶眼树莲
- 苦壶卢蔓
- 葡萄根
- 密花草
- 观音竹
- 直萼黄芩
- 苦芺
- 臭草
- 柴桂
- 竹叶椒
- 蜇砂
- 凤尾贯众
- 竹荪
- 长刺卫矛
- 鳟鱼
- 竹黄
- 艾虎
- 菜豆树
- 木蜡树叶
- 地下明珠
- 土大黄
- 粉绿藤
- 小鱼仙草
- 灯笼草
- 滇南鸟足兰
- 竻苋菜
- 菩提香
- 满山白
- 地肤子
- 盾叶唐松草
- 云南丹参
- 尖尾风
- 苏铁叶
- 南沙参
- 灯笼婆婆纳
- 条参
- 梅
- 顶头马蓝
- 拦路虎
- 石灰
- 定木香
- 薯莨
- 鯆鱼
- 唐古特青兰苗
- 竹凌霄
- 路旁菊
- 章鱼
- 龙骨
- 赛北紫堇
- 粉团花根
- 粪鬼伞
- 伸筋草
- 海鳗胆
- 巨藻
- 胡荽
- 莱菔子
- 掐不齐
- 珍珠伞
- 栓皮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