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骨蕨
《中华本草》:黑骨蕨
拼音注音
Hēi Gǔ Jué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中国蕨科植物薄叶碎米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heilesoria tenuifolia(Burm.)Trev.[Trichomanes tenuifolium Burm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陆生蕨类植物,植株高15-40cm。根茎短,直立,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棕黄色、钻状披针形鳞片;叶薄革质,簇生;叶柄栗色,长6-25cm,下面圆形,上面有沟,下部稀有鳞片;叶片五角状卵形、三角形或阔卵状披针形,远较叶柄为短,长4-18cm,宽4-12cm,三回羽状;羽片6-8对,基部1对最大,卵状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2-9cm,宽2.5-4.5cm,柄长3-10mm,二回羽状;小羽片5-6对,具有狭翅的短柄,一回羽状;末回小羽片羽状半裂,裂片椭圆形;小脉单一或分叉。孢子囊群生于裂片上半部的叶脉先端;囊群盖多少由受质的叶边反卷而成,连续或断裂,全缘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-1000m的溪旁、田边或山地林下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活血散瘀。主痢疾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沙枣树皮
- 野慈姑
- 野猪皮
- 野核桃仁
- 丁香
- 野冬青皮
- 野漆树
- 湖北海棠
- 白暨豚
- 杏树皮
- 铜罗汉
- 滇南美登木
- 卵叶娃儿藤
- 迎山红
- 柳杉
- 野杜仲
- 天雄
- 土圞儿
- 水香柴
- 米仔兰
- 牦牛角
- 矩镰荚苜蓿
- 泡桐树皮
- 野棕
- 衣鱼
- 野冬青果
- 野山芝麻
- 鹭肉
- 揉白叶
- 白鹤菌
- 吊山桃
- 岩败酱
- 川谷根
- 大黄草
- 禹州漏芦
- 雪人参
- 青头菌
- 野猪胆
- 掌叶蓼
- 棕榈花
- 粉绿藤
- 野荞麦
- 野猪胆草
- 狭叶露珠草
- 野胡萝卜根
- 山漆树
- 山枇杷
- 草龙根
- 托里贝母
- 小果蔷薇
- 茶油
- 山蜘蛛
- 百合
- 海牛
- 香胶木
- 秦岭冷杉
- 玉芙蓉
- 亚麻子
- 厓花子
- 友水龙骨
- 岩胡椒
- 油茶子
- 油柑叶
- 寒莓叶
- 岩冬菜
- 洋草果
- 油桐叶
- 松油
- 柚
- 野樱桃
- 川木香
- 椰子油
- 见血封喉
- 岩豆藤花
- 岩松鼠骨
- 蟛蜞
- 油渣果
- 油茶根
- 月季花
- 柚核
- 黄瓜子
- 岩豇豆
- 岩兰花根
- 桂竹香
- 榆荚仁
- 转心莲
- 蘑菇
- 三棱
- 椰子瓤
- 油渣果根
- 海柏
- 蚕蜕
- 仰天钟根
- 圆瓣冷水花
- 岩菖蒲
- 金樱根
- 野桂皮
- 剪红纱花
- 狗枣猕猴桃
- 野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