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半夏根
《*辞典》:木半夏根
拼音注音
Mù Bàn Xià Gēn
别名
牛奶子根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胡颓子科植物木半夏的根或根皮。9~10月采挖,晒干。
性味
①《本草拾遗》:"平,无毒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微温,味淡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拾遗》:"根皮煎汤洗恶疮疥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活血,行气,补虚损。治跌打损伤及痔疮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8钱;或浸酒。外用:煎汤洗。
备注
本品在四川地区与胡颓子根同等使用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木半夏根
拼音注音
Mù Bàn Xià Gēn
别名
牛奶子根。
英文名
Root of Cherry Elaeagnus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胡颓子科植物木半夏Elaeagnus multiflora Thunb.的根或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laeagnus multiflora Thunb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净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木半夏 落叶灌木,高达3m。通常无刺,稀老枝上具刺;幼枝常具深褐色鳞片,老枝鳞片脱落,黑褐色,有光泽。单叶互生,叶柄锈色,长4-6mm;叶膜质或纸质,椭圆形或卵形至卵状长圆形,长3-7cm,宽1.2-4cm,全缘,先端钝尖或锐尖,基部阔楔形或圆形,上面幼时具星状毛和银色鳞片,后渐脱落,下面灰白色,密被银白色和散生少数褐色鳞片,花白色,常单生于新枝基部的叶腋;花被筒管状,长5-6.5mm,上部4裂,裂片宽卵形,内侧疏生柔毛;雄蕊4,着生于花被筒喉部稍下面,花丝极短,花药细小;花柱直立,无毛,稍伸出花被筒喉部,长不超过雄蕊。果实椭圆形,长12-14mm,密被锈色鳞片,成熟时红色;果梗在花后伸长,长1.5-4cm。花期4-5月,果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向阳山坡、灌木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陕西等地。
性味
味涩;微甘;性平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行气活血;止泻;敛疮。主跌打损伤;虚弱劳损;泻痢;肝炎;恶疮疥癞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9-24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煎汤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根皮煎汤洗恶疮疥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活血,行气,补虚损。治跌打损伤及痔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甜根子草
- 香花菜
- 紫茉莉子
- 短蕊万寿竹
- 华凤仙
- 白刺花叶
- 马蝗果
- 三白草根
- 钓樟根皮
- 大青草
- 豹子眼睛果
- 蜂蝇
- 小叶石楠
- 光头稗子
- 楤叶悬钩子
- 尖槐藤
- 地精草
- 柳穿鱼
- 小铜锤
- 狭头橐吾
- 荞麦七
- 鹗骨
- 猫肉
- 飞机草
- 过江龙
- 莪术
- 良藤
- 藨寄生
- 牦牛角
- 饿蚂蝗
- 脐带
- 女贞子
- 狗爪樟皮
- 钩凝菜
- 鹅观草
- 鹄油
- 麦瓶草
- 维特他
- 刺老鸦
- 苦壶卢花
- 桃金娘
- 蜜环菌
- 光果南蛇藤
- 虎尾兰
- 麻鱼肉
- 尿泡草
- 细叶香桂
- 蚂蚁花根
- 红花山牵牛
- 心叶荆芥
- 番泻叶
- 桃胶
- 小花吊兰
- 老熊花
- 麻叶
- 莕菜
- 栗子
- 羊齿天冬
- 茶子心
- 黄花鸢尾
- 豆腐渣果
- 水马桑
- 地蜂子
- 黑壳楠
- 药用倒提壶
- 茨菇草
- 蚕蛹
- 水紫菀
- 豌豆
- 斩龙草
- 鹅掌楸
- 无漏子
- 清香桂
- 孔雀尾
- 北沙参
- 刺瓜
- 铧头草
- 鹅喉管
- 白果树皮
- 芸苔
- 华南胡椒
- 台湾千金藤
- 金牛七
- 四川苦丁茶
- 南岭黄檀
- 丽子藤
- 须叶藤
- 水黾
- 水毛射
- 海螺壳
- 苦壶卢
- 独行千里
- 鸡脚草乌
- 岩乌头
- 陀罗紫菀
- 鹅不食草
- 爬藤榕
- 黄毛榕
- 千金子
- 阔叶十大功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