鳞叶藓
《中华本草》:鳞叶藓
拼音注音
Lín Yè Xiǎn
别名
长叶鳞叶藓
英文名
scale leaf moss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灰藓科植物鳞叶藓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axiphyllum taxirameum (Mitt.) Fleisch.[Stereodon taxirameus Mitt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晒干或晒干研末,过筛,消毒备用。亦可鲜用。
原形态
植物体扁平,柔软,黄绿色、暗绿色微带红褐色,略有光泽。茎匍匐,长2-4cm,不规则羽状分枝。叶2列,长卵状阔披针形,渐尖;中肋二出,甚短或缺失;叶边具细齿。叶尖细胞菱形,中下部细胞狭长梭形或线形,具前角突。雌雄异株。蒴柄红褐色,纤细;孢蒴长卵形,褐色;蒴盖圆锥形,具细长喙;蒴齿黄色,下部有横纹;蒴帽早落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湿地、树干上、腐木上,及岩石表面的腐殖质上。四季均可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西北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台湾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省区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本品为数株丛集成片状,绿色或暗绿色,微有光泽。分离后每株呈扁平状,茎长可达4cm,不规则分枝,背叶和腹叶两侧斜生,呈扁平2列,紧贴茎上,湿润展平后,叶基部长卵形,上部阔披针形,渐尖,中肋2,甚短或缺,叶缘褐色;蒴盖圆锥形,具长喙,蒴齿具横纹。气微,味淡。[br]2.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:叶片上部细胞由小形绿色细胞和大形无色细胞所构成,两种细胞混生。角细胞分化明显,具前角突。叶缘细胞狭长。
性味
淡;凉
归经
入肝、脾二经
功能主治
止血敛疮。主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;有止血、消炎的功能。用于治外伤出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鳞叶藓
别名
多枝鳞叶藓
来源
苔藓类鳞叶藓Taxiphyllum taxiramenum (Mitt.) Fleisch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长江流域各省。
功能主治
主治外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鲜品捣烂外敷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绿南星
- 白鹤藤
- 灵香蒿
- 白花龙胆
- 琉璃枝
- 艾纳香根
- 葎草果穗
- 白毛藤根
- 草藤乌
- 罗勒根
- 绿萼梅
- 川鄂山茱萸
- 窿缘小叶桉
- 荔枝
- 猪鬃刚
- 白毛夏枯草
- 莲座革菌
- 露兜竻蔃
- 野梨枝叶
- 小红袍
- 毛连菜
- 鲦鱼
- 鳞始蕨
- 雷五加
- 石松子
- 白前
- 楠材
- 藁本
- 华山矾果
- 鲤鱼脑
- 紫绿草
- 紫青藤根
- 郁李仁
- 硫化铅
- 刺参
- 师实
- 良旺茶
- 银花子
- 如意草
- 野辣子
- 银不换
- 女金芦
- 雁肉
- 毛叶楼梯草
- 野鸦椿根
- 野花椒叶
- 野鸦椿花
- 红香树
- 野鸦椿子
- 槐白皮
- 野酒花
- 海带
- 梅根
- 野豌豆
- 桂枝
- 野荔枝果
- 毛花槭
- 淡菜
- 葫芦七
- 油柑虫节
- 海仙花
- 阳雀花
- 菊花根
- 阳遂足
- 檫树
- 猫眼草
- 野苦瓜
- 盐麸木花
- 柚根
- 油棕根
- 银扁担
- 黄花蒿
- 滇茜草
- 野菱
- 银牙莲
- 搜山虎
- 野花生
- 锅焦
- 穿心草
- 桤木皮
- 天青地红
- 阴蚼
- 番石榴叶
- 野菊
- 倒吊笔
- 小鱼仙草
- 野颠茄
- 野苜蓿
- 荭草花
- 陈火腿骨
- 常春油麻藤
- 干檀香
- 土玉桂
- 长毛柃叶
- 止咳菊
- 小黄鼠狼
- 独叶白芨
- 银灰旋花
- 蜂房
- 野鸦椿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