鳞叶藓
《中华本草》:鳞叶藓
拼音注音
Lín Yè Xiǎn
别名
长叶鳞叶藓
英文名
scale leaf moss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灰藓科植物鳞叶藓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axiphyllum taxirameum (Mitt.) Fleisch.[Stereodon taxirameus Mitt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晒干或晒干研末,过筛,消毒备用。亦可鲜用。
原形态
植物体扁平,柔软,黄绿色、暗绿色微带红褐色,略有光泽。茎匍匐,长2-4cm,不规则羽状分枝。叶2列,长卵状阔披针形,渐尖;中肋二出,甚短或缺失;叶边具细齿。叶尖细胞菱形,中下部细胞狭长梭形或线形,具前角突。雌雄异株。蒴柄红褐色,纤细;孢蒴长卵形,褐色;蒴盖圆锥形,具细长喙;蒴齿黄色,下部有横纹;蒴帽早落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湿地、树干上、腐木上,及岩石表面的腐殖质上。四季均可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西北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台湾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省区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本品为数株丛集成片状,绿色或暗绿色,微有光泽。分离后每株呈扁平状,茎长可达4cm,不规则分枝,背叶和腹叶两侧斜生,呈扁平2列,紧贴茎上,湿润展平后,叶基部长卵形,上部阔披针形,渐尖,中肋2,甚短或缺,叶缘褐色;蒴盖圆锥形,具长喙,蒴齿具横纹。气微,味淡。[br]2.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:叶片上部细胞由小形绿色细胞和大形无色细胞所构成,两种细胞混生。角细胞分化明显,具前角突。叶缘细胞狭长。
性味
淡;凉
归经
入肝、脾二经
功能主治
止血敛疮。主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;有止血、消炎的功能。用于治外伤出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鳞叶藓
别名
多枝鳞叶藓
来源
苔藓类鳞叶藓Taxiphyllum taxiramenum (Mitt.) Fleisch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长江流域各省。
功能主治
主治外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鲜品捣烂外敷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驴脂
- 木天蓼
- 毛叶白粉藤根
- 密毛桃叶珊瑚果
- 曼陀罗叶
- 鳞片水麻
- 鳞瓦韦
- 木本远志
- 帽兰
- 厚叶牛耳草
- 花蝴蝶根
- 甘青铁线莲
- 梅花草
- 山矾叶
- 花叶矮沱沱
- 小果栀子
- 冲天果
- 除虫菊
- 三角草
- 大叶金锦香
- 芡实叶
- 梧桐根
- 捆仙丝
- 蒿枝七
- 木姜花
- 多蕊蛇菰
- 四大天王
- 澄茄子
- 血水草根
- 勒鱼
- 鳞花草
- 裂果卫矛
- 黄海葵
- 粗灰钉
- 鹅掌揪根
- 秋木瓜
- 钱针万线草
- 雪人参
- 圆叶南蛇藤茎
- 宜昌楼梯草
- 铁棒锤茎叶
- 臭黄荆叶
- 竹柏根
- 蜀葵花
- 山荆子
- 千里马
- 三点金草
- 番薯
- 木瓜枝
- 虎头兰
- 槐叶苹
- 海虾
- 紫金莲
- 雪药
- 对节叶根
- 猪母柴根
- 酒瓶花
- 桑椹酒
- 黄花獐牙菜
- 华风车子叶
- 臭草
- 白叶不翻
- 棉子油
- 蚕豆荚壳
- 假菠菜
- 泡花子
- 玉簪
- 炙甘草
- 黄花远志
- 石莽草
- 鸡掌七
- 滇南马钱
- 小地柏
- 马蹄叶
- 柔软石韦
- 喜马拉雅紫茉莉
- 鳙鱼
- 急性子
- 柠檬皮
- 雀头血
- 峨眉香科
- 粗叶卷柏
- 卷毛耳草
- 卵叶水芹
- 松木皮
- 芦子
- 水泽兰
- 慕荷
- 乌苏里鼠李树皮
- 墨旱莲
- 落叶梅
- 黄果茄
- 牛舌头
- 藤五加
- 牛蒡子
- 新疆远志
- 栝楼子
- 鹅肠草
- 桑白皮
- 南方露珠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