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菊
《中华本草》:母菊
拼音注音
Mǔ Jú
别名
洋甘菊
英文名
flower of Mayweed, Mayweed
出处
出自《湖南药物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西洋甘菊的花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tricaria recutita L. [M. chamomilla L.]采收和储藏:5-7月采收花朵与全草,晒干。
原形态
西洋甘菊 一年生草本,高30-60cm。有香气。茎直立,无毛,上部多分枝。叶互生,二回羽状全裂,无柄,基部稍扩大,裂片细线形;上部叶卵形或长卵形。头状花序异型,排列成伞房状,直径1.2--2.5cm,着生于枝梢或叶腋,花序梗长3-6cm;总苞半球形;总苞片2层,绿色,边缘膜质,全缘;花托长圆锥状,中空;舌状花1层舌片白色,生于花序外围,雌性,先端平截或微凹,白色;其内为和状花,多数,两性,花冠先端4-5齿理解,黄色,冠檐5裂;花药基部圆钝。瘦果长圆形或倒卵形,通常有3-5条细肋;无冠毛。花、果期4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河谷旷、田边。资源分布:产于我国新疆北部和西部。北京、南京、上海栽培于庭园或野生于旷野。
化学成分
本品全草和花含挥发油[1,2],全草含0.46%-0.67%[1]。油中含兰香油薁(chamazulene)[1-3]及原薁(proazulene)[4,5]。新鲜油中还含活性很高的成分:2-(亚丁-2-炔基)-△3-二氢呋喃(5-螺-2)四氢呋喃[2-(butyne-2-ylidene)-△3-di-hydrofuran(5-spiro-2)tetrahydrofuran][6]。另外还含金合欢烯(farnesene),α-甜没药萜醇(α-bisabolol),2-(亚-2,4-已二炔基)-1,6-二氧螺[4,4]壬-3-烯[2-(hexa-2,4-diyn-1-ylidene)-1,6-dioxas-piro[4,4]non-3-ene][4],甜没药萜醇氧化物(bisabolol oxide)A、B、C[7]。本品还含母菊内酯(matricin)[8],母菊内酯酮(matricarin)[9,10],5,4-二羟基-3,6,7,3-四甲氧基黄酮(5,4-di-hydroxy-3,6,7,3-tetramethoxyflavoneon)[11],芹菜素(apigenin),芹菜素-7-葡萄糖甙-水解葡萄糖甙酶(apigenin-7-glucoside-hy-drolyzing glucosidase)[12],芸香甙(rutin),金丝桃甙(hypero-side)[13],大牻牛儿烯(germacrene)D,金合欢醇(farnesool),樟烯(camphene)[14],顺式-烯炔双环醚(cis-enyne dicycloether),反式-烯炔双环醚(trans-enyen dicycloether),左旋-2-氧化甜没药萜酮(2-bisabolonoxide),脱肠草素(herniarin),伞形花内酯(umbellifer-one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,豆甾醇-3-葡萄糖甙(stigmasterol-3-glucoside)[15]。[br]本品花还含胆碱(choline)约0.32。芹菜素(api-genin),芹菜素-7β-O-葡萄糖甙(apigenin-7β-D-glucoside),芹菜素-7β-O-葡萄糖甙乙酸酯(apigenin-7β-O-glucoside acetate),伞形花内酯,甾醇,万寿菊甙(patulitrin),木犀草素-7-葡萄糖甙(lu-teolin-7-glucoside),槲皮黄甙(quercimeritrin),母菊内酯,兰香油薁,木犀草素(luteolin),万寿菊素(patuletin),槲皮素(quercetin),脱肠草素,芹菜素-β-D-(6″-O-乙酰基)葡萄糖甙[api-genin-β-D(6″-O-acetyl)glucoside],花中粘液质由半乳糖酣酸(galacturonic acid),半乳糖(galactose),木糖(xylose),阿拉伯糖(arabinose),葡萄糖(glucose),鼠李糖(rhamnose)等组成,另外花中还含天冬酰胺(asparagine),α-丙氨酸(α-alanine),L-组氨酸(L-histidine),赖氨酸(lysine),亮氨酸(leucine),丝氨酸(serine),色所酸(tryptophane),及多糖(polysaccharides)。[br]本品根含母菊醇(chamomillol),丁香烯(caryophyllene),丁香烯环氧化物(caryophyllene epoxide)及多烯母菊醇醚(polyenes chamomillol ester)Ⅰ及Ⅱ。
药理作用
1.消炎作用:兰香油奥及其合成衍生物愈创奥均有消炎作用,愈创奥对大鼠的右旋糖酐性浮肿有显着抑制作用;对透明质酸酶、甲醛、组织胺性浮肿仅有中等度的抑制。推测此等药物能抑制组织胺、5一羟色胺的释放,并有抗组织胺、抗透明质酸作用,因而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。母菊能增强再生过程,减弱过敏反应,还有某些局部麻醉作用,可用于支气管哮喘、风湿热、过敏性胃肠炎、湿疹等。2.解痉作用:母菊能抑制兔离体肠管及豚鼠离体支气管,并使兔的气管分泌减少。对豚鼠的组织胺性气喘有预防作用。其中所含之芹菜甙(Apiin)及其甙元同类黄酮(Apigenin、Gerniarin)对平滑肌有中度的解痉作用。3.其他作用:母菊能收缩赡蜍下肢血管,对家兔有短暂的升压作用,对发热兔有降温作用,可促进小鼠皮肤溃疡之愈合,增进家兔网状内皮系统之功能。挥发油部分有某些消毒作用;对幼虫芽胞杆菌的抑菌作用,强于大蒜;大量可引起呕吐。另一种母菊(M.officinalis)的花的浸剂给犬口服,能显着促进肝脏排泄胆汁。
性味
味辛;微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止咳平喘;祛风湿。主感冒发热;咽喉肿痛;肺热咳喘;势痹肿痛;疮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
各家论述
《湖南药物志》:驱风解表。治感冒,风湿疼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母菊
拼音注音
Mǔ Jú
别名
欧药菊、洋甘菊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
出处
《湖南药物志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母菊的花或全草。5~7月采取花朵或全草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30~60厘米。茎直立多分枝,光滑无毛。绿色。叶互生,2~3回羽状分裂,裂片短,窄线形。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,直径1.2~2.5厘米,着生于枝梢或叶腋,具花梗;总苞半球形;苞片4层,边缘膜质;舌状花1层,生于花序外围,雌性,白色,先端平截或微凹;其内为管状花,多数,两性,黄色,花冠先端4~5齿裂;花药基部圆钝;花托圆锥形,无托片。瘦果椭圆形,有3~5条细棱,无冠毛。花期5~7月。
生境分布
栽培于庭园或野生于旷野。
药理作用
①消炎作用
兰香油薁及其合成衍生物愈创薁均有消炎作用,愈创薁对大鼠的右旋糖酐性浮肿有显着抑制作用;对透明质酸酶、甲醛、组织胺性浮肿仅有中等度的抑制。推测此等药物能抑制组织胺、5-羟色胺的释放,并有抗组织胺、抗透明质酸作用,因而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。母菊能增强再生过程,减弱过敏反应,还有某些局部麻醉作用,可用于支气管哮喘、风湿热、过敏性胃肠炎、湿疹等。
②解痉作用
母菊能抑制兔离体肠管及豚鼠离体支气管,并使兔的气管分泌减少.对脉鼠的组织胺性气喘有预防作用。其中所含之芹菜甙及其甙元同类黄酮对平滑肌有中度的解痉作用
③其他作用
母菊能收缩蟾蜍下肢血管,对家兔有短暂的升压作用,对发热兔有降温作用,可促进小鼠皮肤溃疡之愈合,增进家兔网状内皮系统之功能。挥发油部分有某些消毒作用;对幼虫芽胞杆菌的抑菌作用,强于大蒜;大量可引起呕吐。另一种母菊的花的浸剂给犬口服,能显著促进肝脏排泄胆汁。
性味
《湖南药物志》:"甘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湖南药物志》:"驱风解表。治感冒,风湿疼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绿豆
- 水曲柳
- 胡颓子叶
- 大蓟
- 仙人球
- 海风藤
- 断肠草
- 水蔗草
- 朝天子
- 山桐子
- 省雀花
- 双剪菜
- 米团花
- 宽穗兔耳风
- 夏天无
- 黄瓜
- 狼尾巴蒿
- 澄茄子
- 羊不食
- 红毒茴
- 香面叶
- 木苎麻
- 石楠叶
- 羊屎木
- 小罗伞
- 榆叶
- 感应草
- 山萩
- 芦根
- 华风车子根
- 水黄
- 红土子
- 虎尾兰根
- 白草
- 番石榴根
- 石枣
- 白刺
- 百日草
- 石蟾蜍
- 莲叶橐吾
- 柿根
- 硬枝黑锁梅
- 葫芦七
- 海南蒟
- 番泻叶
- 柚皮
- 山蒜
- 大九节铃
- 甘蔗皮
- 野毛金莲
- 梳篦叶
- 刺黄柏茎叶
- 大鱼鳔花
- 红走马胎
- 大叶狼豆柴叶
- 对叶林根
- 五指毛桃根
- 五除叶
- 伏龙肝
- 马刀肉
- 野百合
- 小毛鸡
- 倒挂牛
- 席草
- 瓜子莲
- 大狼毒
- 毛诃子
- 小飞扬草
- 芒刺复叶耳蕨
- 莲衣
- 山大黄
- 苏头
- 宜梧叶
- 大蛇药
- 褐盖肉齿菌
- 椰子
- 疳积药
- 硬叶吊兰
- 刚毛香茶菜
- 红筷子
- 水案板
- 梅根
- 啤酒花
- 藏绵芪
- 灰藋子
- 西红花
- 花松萝
- 红吹风
- 蓝萼香茶菜
- 绿笋片
- 林檎
- 黄瘤孢
- 一味药根
- 水田七
- 石黄连
- 马柳根
- 诃子叶
- 乌蛇卵
- 鲢鱼
- 倒心叶桃叶珊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