蓑衣莲
《中华本草》:蓑衣莲
拼音注音
Suō Yī Lián
别名
银钱菊
英文名
Auriculateleaf Aster
出处
始载于《云南玉溪中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科耳叶紫菀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ster auriculatus Franch.采收和储藏:秋季挖根,除去茎苗,洗净,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耳叶紫菀 多年生直立草本,高40-70cm。根茎粗壮。茎单生稀丛生,上部分枝,被开展的长粗毛,常有腺。下部叶密生,花期枯萎,叶片倒卵圆形至长圆形,基部渐狭;叶部叶长圆形或狭椭圆形,长3-6cm,宽0.5-1.2cm,先端钝或稍尖,下部稍狭,基部扩大成圆形抱茎的耳部,中部以上有浅齿或圆齿,或近全缘;上部叶小,线状披针形或长圆形,全部叶上面或两面被密糙毛,下部有腺且沿脉及边缘有长粗毛;侧脉3-4对国内外脉细。头状花序在茎和枝端排成圆锥伞房状或伞房状;花序梗长1-8cm,有线形苞叶;总苞半球状;总苞片3层,线状披针形,近革质,外民支上部有密腺,或杂有短糙毛,内层中脉有腺,边缘膜质,常撕裂,有紫色长尖头;舌状花约30个,舌片白色,长8-10mm;管状花长达5mm,裂片长1.5mm;花柱附片长0.5mm。冠毛1层,白色或稍红色,有糙毛。瘦果狭倒卵圆形,被疏短毛。花、果期4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草地或林缘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功能主治
发散风寒;止咳平喘。主风寒感冒;咳嗽;哮喘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
各家论述
《四川中草药》:有祛风散寒:止咳平喘、消炎的功能。用于感冒、哮喘、肺结核咳嗽、气管炎、蛇咬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蓑衣莲
别名
耳叶紫菀
来源
菊科蓑衣莲Aster auriculatus Franch.,以根入药。
生境分布
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性味
辛、麻,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散寒,止咳平喘。主治感冒,哮喘,肺结核咳嗽,慢性支气管炎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会东藤
- 华南桦
- 石链子
- 华细辛
- 石龙刍
- 碎兰花根
- 秫米
- 喉咙草
- 素兴花
- 莎草
- 虱草花
- 石斛露
- 石枣子
- 火炭母草根
- 水田碎米荠
- 搜山黄
- 海州骨碎补
- 湖北楤木
- 山马鞭草
- 山黄麻
- 河豚
- 海蟹壳
- 水珍珠菜
- 山香果
- 海牛
- 海狗肾
- 水松
- 山黄菊
- 水杨梅
- 海蛤壳
- 海鳝
- 树甘草
- 桑蠹虫
- 海参内脏
- 水芙蓉
- 树葱
- 滑叶跌打
- 灰菜
- 红梗草
- 红紫珠
- 山蒿
- 山陀螺
- 松花粉
- 红刺藤
- 桑叶汁
- 山葛薯
- 狐胆
- 红天葵
- 树头菜根
- 红毛走马胎
- 红泽兰
- 红背桂
- 山藤藤秧
- 杉木油
- 瓠子子
- 桑芽
- 山茶花
- 海韭菜
- 火炮草果
- 红小麻
- 河套大黄
- 红楠皮
- 水朝阳根
- 水苦荬
- 水茴香
- 散尾葵
- 树头芭蕉
- 红椋子
- 水紫菀
- 杉子
- 红叶甘橿
- 河鲀鱼
- 洪连
- 海南砂仁
- 红毛草
- 红白二丸
- 水朝阳草
- 石萝藤
- 石风丹
- 石豆瓣
- 石韦毛
- 合萌叶
- 含羞草
- 肾果小扁豆
- 旱柳叶
- 杭州荠薴
- 蓍草
- 青蒿露
- 石山花椒
- 石松子
- 山蛩虫
- 水玉簪
- 山麻杆
- 狐狸尾
- 红毛悬钩子
- 红水芋
- 桑椹子
- 山香
- 猴枣
- 桦革裥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