塘虱鱼
《*辞典》:塘虱鱼
拼音注音
Tánɡ Shī Yú
别名
角鱼、暗钉鱼(《本草求原》),须子鲇(《脊椎动物分类学》),胡子鲶(《鱼类分类学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求原》
来源
为胡子鲇科动物胡子鲇的全体或肉。
原形态
体细长,长约14厘米,后部侧扁。头部平扁;吻宽而钝,眼小,有能活动的边缘。口阔,下位。有小须4对,上颌1对最长;鼻孔1对及下颌2对较短。全体裸露无鳞;侧线完全。背鳍59~65,位于胸鳍的后上方。臀鳍42~50,背鳍和臀鳍均不与尾鳍相连。胸鳍Ⅰ8,腹鳍6,尾鳍圆形。体棕黑色,下部较淡。
生境分布
生活于江河湖泊中。分布广东、福建、云南、江苏、上海等地。
性味
甘,平,无毒。
功能主治
补血,滋肾,调中,兴阳。治腰膝酸痛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塘虱鱼
拼音注音
Tánɡ Shī Yú
别名
角鱼、暗钉鱼、须手鲇、胡子鲶、土虱、塘角鱼
英文名
Fuscous catfish
出处
出自(本草求原) 塘虱鱼形似鳅,腮下有二横骨,能刺人。(性味以下出《本草求原》)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胡子鲇科动物胡子鲇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larias fuscus (Lacepede)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。捕后,放在清水池中每日找水1次,用时从鳃孔取出内脏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胡子鲇,体延长,长约14cm。前部平扁,后部侧扁。头扁而宽,顶被有皮膜,颅骨后部突出,形成三角形,末端圆。口阔,下位,吻宽短,突出。眼小而具活动的眼睑。鼻孔每侧2个,前鼻孔为一短管,近吻端。上凳突出。唇厚,唇沟明显。牙细小。须4对:上颌须1对,最长,鼻须1 对,下颌须2对,稍短,鳃耙细长。背鳍58-62,无硬刺,基部甚长,末端与尾鳍相连。胸鳍I,7-8,圆形,具1硬刺。腹鳍6,达臀鳍起点。臀鳍39-43,起点紧接肛门,基部甚长,末端与背鳍末端相对 。尾鳍圆扇形。体光滑无鳞,有侧线。体棕黑色,腹部较淡。各鳍灰黑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为热带、亚热带淡水鱼类,生活于河川、池塘、水草茂盛的沟渠稻田和沼泽中的黑暗处洞穴内。耐干旱,食小鱼、小虾、水生昆虫及水草等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南方各河川、湖泊。
化学成分
塘虱鱼含胃蛋白酶(pepsin),消化蛋白酶(digestive protease),糜蛋白酶(chymotrypsin)。还含不饱和脂肪酸,主要有二十二碳六烯酸(docosahexenoic acid),二十碳五烯酸(eicosapentaenoic acid)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肾;肺;胃经
功能主治
益肾;调中;养血;止血。主久病体虚,腰膝酸痛;小儿疳积肥;哮喘;衄血;倒经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100-20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青棉花藤叶
- 牛藤果
- 鲨鱼肝
- 粉霜
- 鸬鹚骨
- 马来蒲桃
- 小黑牛
- 鼠标蛇
- 鹈鹕脂油
- 虎掌草叶
- 铜绿
- 熊蕨根
- 骑马参
- 肉郎伞
- 铅粉
- 青叶苎麻根
- 丁萝卜
- 台蘑
- 黄独零余子
- 黄瓜皮
- 林檎根
- 厚叶贯众
- 地膏药
- 新疆藁本
- 深山黄堇
- 小木通
- 犁头草
- 小黄素馨
- 西藏圆柏
- 四照花皮
- 手掌参
- 鹿葱
- 小三棵针
- 台湾三颗针
- 芙蓉花
- 雕头
- 鹅绒藤
- 霸王鞭
- 香蕉
- 龟版胶
- 鸭公青
- 铁篱笆
- 铁精
- 香叶子
- 红花鹅掌柴
- 西藏凤仙花
- 山里红
- 铁力木
- 鲨鱼骨
- 黑花韭
- 野升麻
- 都拉
- 鸭脚木皮
- 短小蛇根草
- 小三叶耳蕨
- 庐山瓦韦
- 小鸦葱
- 豆梨
- 耳叶排草
- 水杨木白皮
- 小黄构
- 小丁香
- 铅丹
- 青活麻
- 瑞连草
- 安徽小檗
- 吊白叶
- 山峰西番莲
- 鸭脚木叶
- 牛戳口
- 蛇鲻
- 腥藤
- 新疆远志
- 猴接骨草
- 鲤鱼肠
- 颠茄草
- 铁蚂蟥
- 牛目椒
- 番石榴叶
- 莲座革菌
- 戴胜
- 铁
- 独角牛
- 熊脑
- 象头花
- 铜罗汉
- 红地榆
- 鸢脑髓
- 青头雀
- 蜈蚣藻
- 藕粉
- 鱼狗
- 蛇菰
- 鸐雉
- 蓖麻子
- 蛇莓
- 野枇杷
- 杜松
- 钝齿铃子香
- 鸭儿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