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破锣
《中华本草》:铁破锣
拼音注音
Tiě Pò Luó
别名
猴儿七、白细辛、土黄连、白毛三七、定木香、太白黄连、黄三七、滇豆根
英文名
Rhizome of Marshmarigold-leaved Beesia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行茛科植物铁破锣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eesia calthaefolia (Maxim.) Ulbr.[Cimicifuga calthaefolia Maxim.ex Oliv.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根茎,去须根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铁破锣,多年生草本,高14-58cm。根茎长约达10cm。基生叶2-4;叶柄长10-26cm,具纵江色,基部稍宽,无毛;叶片心状卵形或心形,长4.5-9.5cm,宽5.5-16cm,先端短渐尖或急尖,基部深心形,边缘密生圆锯齿,齿端具短尖,无毛或偶尔在下面沿脉被疏短柔毛。复聚伞花序,密被开展的短柔毛;苞片钻形,长1-5mm;花梗长5-10mm,被短柔秘;花两性,萼片5,花瓣状,白色或带粉红色,狭卵形或椭圆形,长3-5mm,宽1.8-2.5mm,先端急尖或钝,无毛;花瓣无;雄蕊多数,比萼片稍短,花药近球形,直径约0.3mm;心皮1,长2.5-3.5mm,基部有疏被短柔毛。蓇葖果,披针状线形,长1.1-1.7cm,扁,中部稍弯曲,基部有疏短柔毛,约有8条斜横脉纹,喙长1-2mm。种子长约2.5mm,具纵皱折。花期5-8月,果期6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400-3500m的山地谷中林下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南部、甘肃南部、湖北西部、湖南西部、广西北部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西北部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根茎条状,斜生,略扁,长右达10余cm,直径3-7mm,有数个分枝,节明显,节间长0.5-1.2cm;表面黄棕色至棕色,有纵直皱纹。须根多数,表面棕色至棕褐色。根茎肉质,晚折断,断面棕色。气微,味苦、辛。[br]显微鉴别,根茎横切面:木栓层较薄。皮层较宽,偶见纤维束。中柱鞘张维束发达,排成继续环状。维管束20余个排列成环,外韧型;韧皮部极窄;束间形成层不明显;木质部不甚发达,导管九两侧可见木纤维束。髓部宽阔。木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,圆形或近圆形,直径8-10μm。
化学成分
根茎含铁破锣皂甙(beesioside)Ⅰ、Ⅱ、Ⅲ、Ⅳ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.
性味
味辛;苦;性凉
功能主治
祛风;清热;解毒。主风热感冒;目赤肿痛;咽喉疼痛;风湿骨痛;外用治疮疖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外用:适量,研粉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铁破锣
别名
土黄连[陕西]、贝茜花、野大救驾
来源
毛茛科铁破锣属植物铁破锣Beesia calthaefolia (Maxim.) Ulbr.,以根状茎入药。秋季采挖,去须根,洗净晒干。
性味
苦、辛,凉。
功能主治
祛风散热,清热解毒。用于风热感冒,风湿骨痛,目赤肿痛,咽喉痛;外用治疮疖。
用法用量
2~3钱;外用适量,研粉调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铁草鞋
- 铁苋菜
- 铁钉菜
- 铁鞭草
- 铜锣七
- 铁轴草
- 鲐鱼
- 铜钱细辛
- 铁棒锤
- 铁浆
- 铁线透骨草
- 铜钱麻黄
- 铜绿
- 铜钱菌
- 铁罗汉
- 铁色箭
- 铜皮
- 鹈鹕嘴
- 萼果香薷
- 腊雪
- 酱
- 罗锅底
- 绣球防风
- 白云瓜
- 金雀根
- 大避债蛾
- 金露梅
- 铁扇子
- 梧桐子
- 碗花草
- 瓮菜癀
- 衣鱼
- 露兜竻蔃
- 黄木耳
- 肥荚红豆
- 淡味当药
- 撒发
- 葛叶
- 土附子
- 罗汉松根皮
- 野灯草
- 白千层
- 饿蚂蝗
- 高山栲
- 疔毒草
- 榔榆皮
- 青鱼胆
- 过岗龙
- 枫香寄生
- 残槁蔃
- 大蛇药
- 黑果拨毒散
- 豹子眼睛花
- 水甘草
- 矮陀陀
- 老鹤草
- 金线鱼
- 山鸡蛋
- 莲须
- 膜蕨囊瓣芹
- 刺龙牙
- 地笋
- 榕树皮
- 龙利叶花
- 鳙鱼头
- 红花山牵牛
- 粗叶卷柏
- 白英
- 树火麻
- 空筒泡
- 榔榆茎
- 船盔乌头
- 虎睛
- 六月青
- 龙珠子
- 小叶桑根
- 广金钱草
- 酸模叶橐吾
- 大肺经草
- 白叶藤
- 鸱鸺
- 博落回
- 蜀羊泉
- 关苍术
- 小叶小羽藓
- 匙叶草
- 假葡萄
- 禹粮土
- 多头风轮菜
- 鸡子白
- 土马骔
- 茯神木
- 黄花母根
- 抽筋草
- 冲天果
- 小红参
- 草泽泻
- 红毒茴
- 鸡脑
- 渐尖叶独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