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钱菌
《中华本草》:铜钱菌
拼音注音
Tónɡ Qián Jūn
别名
环纹苦乳菇、蘑菇、环纹乳菇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红菇科真菌劣味乳菇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actarirs imsulsus (Fr.)Fr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摘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菌盖宽4-16cm。平展而中凹,近漏斗形;浅黄色、赭黄色,粘,稀有环纹。菌肉白色,乳汁白色,伤后不变色,具微辣及令人不适的异味。褶片直生至微下延。白色,成熟后变赭褐。孢子近球形,淡黄色,有疣突,(6-8.5)μm×(5.5-7)μm。菌柄浅白色或浅肉色,长1.5-5cm,直径0.6-1.8cm,因粘盖皮发达,故粘滑,可与相近的种区分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混交林下。7-10月可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江苏、安徽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菌盖扁球形,中央脐状,或呈漏斗形,直径3-12cm,深土黄色或污橘黄色,具深橙黄色同心环纹。菌肉浅白色。菌褶密,褶间有横脉,白色或黄褐色。菌柄长3.5-6.5cm,直径约1.6cm,类白色或浅肉色,松软或中空。气微,味异、微辣。
性味
苦;性温;有毒
功能主治
追风散寒;舒筋活络。主腰腿酸痛;四肢麻木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水锦树
- 榆树
- 松球
- 红沙
- 竹鸡
- 翼枝榆
- 青蒿
- 艾纳香根
- 海南地不容
- 金橘露
- 鲤鱼齿
- 丝点地梅
- 山苍子
- 水草乌
- 追风伞
- 蚂蚁花根
- 白猪栗根
- 红花山牵牛
- 了哥王子
- 竹柏
- 杜父鱼
- 西藏桃叶珊瑚果
- 刺柄南星
- 止血丹
- 回回豆
- 降龙草
- 芒小米草
- 清香桂
- 海蓬子
- 刺鸭脚木
- 金樱根
- 葎草
- 野靛青
- 小漆树
- 甘肃棘豆
- 林背子
- 刺瓜
- 柞蚕蛹
- 蒲公英
- 单叶铁线莲
- 猕猴桃藤中汁
- 小茅香
- 栗毛球
- 木瓜核
- 大叶紫薇
- 猪殃殃
- 黄皮血藤
- 箭叶蓼
- 赤芍药
- 金箔
- 蛇王藤
- 牛金子
- 萆薢
- 骆驼黄
- 柳根
- 牡丹花
- 海螺壳
- 麝香壳
- 茳芒决明
- 博落回
- 蟹爪
- 香椿子
- 四脚蛇
- 红茴香根
- 金猫头
- 雀翘
- 楤木根
- 鲜黄连
- 荔枝草
- 象皮
- 夏至草
- 玳瑁
- 鸽粪
- 绣球花
- 擘蓝
- 秋子梨
- 奶浆参
- 望月砂
- 虎杖
- 华山矾根
- 炙红芪
- 卷耳
- 大横纹
- 裂叶秋海棠
- 黄杨
- 簇生卷耳
- 曼陀罗子
- 麻油
- 七叶一把伞
- 苞叶木
- 土大黄叶
- 法半夏
- 鷩雉
- 异木患
- 蜂胶
- 猪肚
- 香石藤果
- 金不换
- 土半夏
- 紫背天葵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