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蜂子
《中华本草》:土蜂子
拼音注音
Tǔ Fēnɡ Zǐ
英文名
clay bee
出处
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;《日华子本草》:有食之者,须以冬瓜及苦荬、生姜、紫苏以制其毒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土蜂动物赤纹土蜂和胡蜂科动物环黄胡蜂的未成熟幼虫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Scolia vittifrons Sau.2.Vespula koreensis orbata Buysson采收和储藏:繁殖季节,掘出蜂巢,取幼虫,晒干。
原形态
1.赤纹土蜂,体长15-24mm,体黑色。头棕色,单眼3个,复眼肾形,唇基黑色,大颚发达,黑色,有3个黑色的齿,触角深褐色。中胸背板黑色,后小盾片三角形,足部股节黑色,胫节铁锈色,翅褐色,腹部第1-6节后缘红棕色,腹部具两个黄色斑点。2.环黄胡蜂,体较大,长约17mm。头略呈卵圆形,复眼2个,单眼呈倒三角形,排列于两复眼顶部之间,触角1对。前胸背板黑色,但沿中胸背板处为黄色,光滑。中胸背板黑色。翅基片棕色,翅呈棕色。腹部3-6节背板全呈棕色,3-5节两侧隐有暗斑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在土中筑多层巢。2.单栖性,筑巢于地穴中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东北及河北、山西、甘肃、山东、江西、河南、广东等地。2.分布于四川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凉;有毒
归经
脾;肺经
功能主治
祛风;止惊;解毒消肿。主小儿惊风;风疹瘙痒;咽喉肿痛;痈肿;丹毒;产妇乳汁不下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1.5-3g;或入丸剂。
注意
1.《本草经集经》:“畏黄芩、芍药、牡蛎。”2.《日华子》:“有食之者,须以冬瓜及苦荬、生姜、紫苏以制其毒。”
各家论述
1.《本经》:主痈肿。2.《别录》:主嗌痛。3.《本草拾遗》:主丹毒,风疹,腹内留热,大小便涩,去浮血,妇人带下,下乳汁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土蜂子
拼音注音
Tǔ Fēnɡ Zǐ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土蜂科昆虫土蜂的幼虫。
原形态
原动物详"土蜂"条。
性味
甘。凉,有毒。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凉,有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甘,平,有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痈种,丹毒,风疹。
①《本经》:"主痈肿。"
②《别录》:"主嗌痛。"
③《本草抬遗》:"主丹毒,风疹,腹内留热,大小便涩,去浮血,妇人带下,下乳汁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炒,研末,0.5~1钱。
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:"畏黄芩、芍药、牡蛎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泽泻叶
- 龙头节肢蕨
- 鲎肉
- 马桑树皮
- 浆水
- 中国繁缕
- 圆叶娃儿藤
- 毛风藤
- 下冈哇
- 山萝花
- 倒生莲
- 箭杆七
- 朝鲜梾木枝
- 花生油
- 小果金花茶叶
- 珊瑚草花
- 生姜汁
- 商陆
- 杉松
- 糖荠
- 秋枫
- 条参
- 海决明
- 鬼灯笼
- 豉虫
- 血桐
- 灯台莲
- 翅果唐松草
- 广香藤
- 草乌叶
- 擘蓝
- 见血清
- 刺茶美登木
- 金雀马尾参
- 烂茶叶
- 铁牛钻石
- 茖葱
- 跌打草
- 鬼灯笼根
- 葛根
- 葛藟
- 江珧柱
- 草苁蓉
- 大叶蒟
- 乌榄核
- 风藤草
- 酸水草
- 淡秋石
- 海虾壳
- 八节毛
- 勒马回
- 山莨菪
- 牛胆参
- 托里贝母
- 土草果
- 田高粱
- 铁苋
- 调经草
- 土荆皮
- 粉萆薢
- 福参
- 桐叶千金藤
- 龙珠
- 山慈姑叶
- 太白花
- 米皮糠
- 土色牛肝菌
- 大百解薯
- 松笔头
- 兴安升麻
- 松打七
- 松针
- 松叶
- 篦梳剑
- 水流豆
- 松香
- 老鼠瓜
- 松蕈
- 金钱苦叶草
- 桑叶露
- 老蛇头
- 橘叶巴戟
- 冬瓜子
- 锅铲叶
- 水罗伞
- 老头草
- 水兰叶
- 树救主
- 土附子
- 桑瘿
- 迎春花
- 桑黄
- 披叶苔
- 红花
- 毛桐
- 北鹤虱
- 寄生藤
- 密花美登木
- 唇香草
- 桑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