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叶凤凰尾巴草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小叶凤凰尾巴草
拼音注音
Xiǎo Yè Fènɡ Huánɡ Wěi Bɑ Cǎo
英文名
rhizome of Japanese Twin - sorus Fem
出处
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蹄盖蕨科植物假蹄盖蕨的根茎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thyriopsis japonica(Thunb.)Ching[Asplenium japonica Thunb.;Diplazium japonicum(Thunb.) Bedd.]采收和储藏:全年或秋季采挖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30-50cm。根茎长而横生,疏被棕色、阔披针形鳞片。叶远生;叶柄长15-25cm,禾秆色,基部疏被红棕色卷曲的短毛和披针形小鳞片,向上近光滑;叶片革质,两面无毛,狭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,长20-30cm,中部宽6-10cm,先端渐尖并为羽裂,基部不缩狭,仅沿叶轴和羽轴下面疏生棕色多细胞的短毛,二回深羽裂;羽片约10对,互生,斜展,披针形,中部以下的长5-8cm,宽1-2cm,先端渐尖,羽状深裂达羽轴两侧的阔翅;裂片长圆形,先端圆或钝尖,边缘波状或近全缘;叶脉羽状,侧脉每裂片有5-6对,分叉或单一,不达叶边。孢子囊群线形,通常沿侧脉的上侧单生或仅基部偶有双生;囊群盖线形,浅棕色,膜质,全缘或啮蚀状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0-1500m的平原、山谷溪边或林下湿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流域各地及陕西、甘肃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台湾等地。
性味
苦;凉;涩
归经
肝;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疮疡肿毒;乳痈;目赤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鲜草捣敷。
临床应用
鲜根:治目赤肿痛。全草:治乳痈,各种肿毒初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*辞典》:小叶凤凰尾巴草
拼音注音
Xiǎo Yè Fènɡ Huánɡ Wěi Bɑ Cǎo
出处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为蹄盖蕨科植物日本双盖蕨的根茎或全草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20~50厘米。根茎横走,被棕色鳞片。叶近生,叶柄长10~20厘米,疏被鳞片;叶片披针形至长卵状披针形,长12~30厘米,宽6~12厘米,先端惭尖,1回羽状复叶;羽片10~12对,远生,无柄或下部的羽片有短柄,几对生,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,长4~10厘米,宽1.5~2.5厘米,先端长渐尖,羽状深裂;裂片线形至矩圆形,先端截形、圆形或钝头,边缘略呈波状,草质,叶脉羽状分离。孢子囊群在裂片中脉两侧各有3~5枚沿侧脉着生,线形至长矩圆形,囊群盖同形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溪边及潮湿林中。分布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、台湾等地。
功能主治
鲜根:治目赤肿痛。全草:治乳痈,各种肿毒初起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秋木瓜
- 千里马
- 管仲
- 小儿腹痛草
- 小功劳
- 小山豆根
- 小无心菜
- 小果皂角
- 小柿子
- 覆盆子
- 崖姜
- 大树甘草
- 蝇子草
- 小松藻
- 小叶昏鸡头
- 小叶黑面叶
- 小报春
- 化香树果
- 沙枣树皮
- 美味牛肝
- 网脉橐吾
- 小毒芋
- 鸦跖花
- 地棠花
- 羊胎
- 珠芽半支
- 无爷藤
- 柃寄生
- 牛巴嘴
- 田唇乌蝇翼
- 一点血
- 饭包草
- 芋头花
- 龟甲胶
- 风车藤
- 凤眼草
- 六方藤
- 尖叶铁扫帚
- 多花筋骨草
- 甘露子
- 粉背蕨
- 羊血
- 白背小报春
- 玉簪叶
- 海蝰
- 黄花地桃花
- 蛟龙木
- 桃枝
- 饭团根
- 蕨萁
- 天青地白
- 乌苏里瓦韦
- 黄秋葵根
- 白残花
- 车前草
- 蕨
- 香排草
- 豪猪千
- 菠菜
- 秦岭冷杉
- 盾叶薯蓣
- 黄樟
- 大葫芦
- 荷蒂
- 滇白芷
- 球核荚蒾
- 凫羽
- 金色狗尾草
- 狸尾草
- 膜蕨囊瓣芹
- 曲花紫堇
- 黄藨根
- 功劳根
- 葛上亭长
- 鲎尾
- 合欢花
- 婆婆纳
- 荃皮
- 波缘假瘤蕨
- 打箭菊
- 紫贝
- 狗尾草
- 花唐松草
- 刺血红
- 黄桷皮
- 水栀根
- 黄荆沥
- 虎耳兰
- 鸡大腿
- 全叶马兰
- 茶膏
- 半蒴苣苔
- 滇南马钱
- 牛心果
- 长梗排草
- 丛枝蓼
- 南五味子
- 鲤鱼皮
- 奇蒿
- 南瓜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