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栌耳
《中华本草》:杨栌耳
拼音注音
Yánɡ Lú ěr
别名
杨庐耳
英文名
Jew's Ear on Japanese Weigela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寄生于忍冬科植物半边月杨栌树上的木耳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uricularia auricula(L.ex Hook.)Underw.[Tremella auricula L.ex Hook.];Auricularia polytricha(Mont.)Sacc.[Hirneola polytricha Mont.];Auricularia delicata(Fr.)P.Henn.
原形态
1.木耳 子实体丛生,常覆瓦状叠生。耳状。叶状或近林状,边缘波状,薄,宽2-6cm,最大者可达12cm,厚2mm左右,以侧生的短柄或狭细的基部固着于基质上。初期为柔软的胶质,粘而富弹性,以后稍带软骨质,干后强烈收缩,变为黑色硬而脆的角质至近革质。背面外面呈弧形,紫褐色至暗青灰色,疏生短绒毛。绒毛基部褐色,向上渐尖,尖端几无色,(115-135)μm×(5-6)μm。里面凹入,平滑或稍有脉状皱纹,黑褐色至褐色。菌肉由有锁状联合的菌丝组成,粗约2-3.5μm。子实层生于里面,由担子、担孢子及侧丝组成。担子长60-70μm,粗约6μm,横隔明显。孢子肾形,无色,(9-15)μm×(4-7)μm;分生孢子近球形至卵形,(11-15)μm×(4-7)μm,无色,常生于子实层表面。2.毛木耳 子实体初期杯状,渐变为耳状至叶状,胶质、韧,干后软骨质,大部平滑,基部常有皱褶,直径10-15cm,干后强烈收缩。不孕面灰褐色至红褐色,有绒毛,(500-600)μm×(4.5-6.5)μm,无色,仅基部带褐色。子实层面紫褐色至近黑色,平滑并稍有皱纹,成熟时上面有白色粉状物即孢子。孢子无色,肾形,(13-18)μm×(5-6)μm。3.皱木耳 子实体群生,胶质,干后软骨质。幼时杯状,后期盘状至叶状,(2-7)cm ×(1-4)cm,厚5-10mm,边缘平坦或波状。子实层面凹陷,厚85-100μm,有明显的皱褶并形成网格。不孕面乳黄色至红褐色,平滑,疏生无色绒毛;绒毛(35-185)μm×(4.5-9)μm。孢子圆柱形,稍弯曲,无色,光滑,(10-13)μm×(5-5.5)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栎、榆、杨、槐等阔叶树腐木上。2.生于杨、柳、桑、槐等阔叶树腐木上。3.生于阔叶树腐木上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全国各地,各地还有人工栽培。2.分布于全国大部分省区,各地有人工栽培。3.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甘;苦;平;无毒
归经
脾;肝;大肠经
功能主治
化瘀;止血。主瘀阻血凝;症瘕结块;痔疮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2g;或炖服。
各家论述
《本草拾遗》:主老血结块,破血,止血。煮服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杨栌耳
拼音注音
Yánɡ Lú ěr
别名
杨庐耳(《政和本草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寄生于杨栌树上的木耳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参见"木耳"条。
性味
《本草拾遗》:"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本草拾遗》:"主老血结块,破血,止血。煮服之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岩笋
- 岩松
- 樱桃
- 圆柏
- 脾寒草
- 月季花叶
- 洋白蜡树
- 栘依
- 羊角藤叶
- 岩莴苣
- 岩风子
- 月光花种子
- 岩扫把
- 月桂子
- 月见草
- 榆仁酱
- 榆蘑
- 油散木
- 摇钱树根
- 油茶油
- 原羚角
- 叶象花
- 原蚕蛾
- 岩五加
- 优若藜
- 延胡索
- 原蚕沙
- 榆白皮
- 海红豆
- 岩参
- 夜来香
- 异叶鳞始蕨
- 催产草
- 圆叶娃儿藤
- 叶下红
- 云雾七
- 崖棕根
- 蚤休
- 羊吊钟
- 肖鸢尾根
- 大葫芦
- 羊胆
- 玉竹
- 野杜仲
- 鸭脚茶
- 小接骨丹
- 玉簪根
- 粘人花
- 羊须
- 羊骨
- 盐麸子根
- 羊外肾
- 红川乌
- 白栎蔀
- 猪大肠
- 蓼大青叶
- 羊脂
- 烟锅草
- 矮叶书带蕨
- 血苋
- 迎山红
- 竹节草
- 老白花树皮
- 鬼箭羽
- 倒爪草
- 槐胶
- 益母草
- 金盏菊
- 辽东鳞毛蕨
- 水蓑衣
- 猪毛针
- 狗牙根
- 红香树
- 山樱桃核
- 狗乳汁
- 虎头兰
- 刺蓼
- 秋海棠花
- 黄花母根
- 红半边莲
- 野花椒叶
- 阳起石
- 千金花
- 黑大豆花
- 黄花补血草
- 栗荴
- 柃木
- 路边姜
- 柠檬桉
- 羌活鱼
- 茄蒂
- 银叶柳
- 秋葵
- 瞿麦
- 茄子根
- 楸木果
- 气桐子
- 茄稞虫
- 野香茅
- 千年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