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柑叶
《中华本草》:油柑叶
拼音注音
Yóu Gān Yè
别名
丝叶。
英文名
Leaf of Emblic Leafflower
出处
出自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Plyllanthus emblica L.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yllanthus emblica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枝叶茂盛时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余甘子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,高3-8m。树皮灰白色,薄而易脱落,露出大块赤红色内皮。叶互生于细弱的小枝上,2列,密生,极似羽状复叶;近无柄;落叶时整个小枝脱落;托叶线状披针形;叶片长方线形或线状长圆形,长1-2cm,宽3-5mm。花簇生于叶腋,花小,黄色;单性,雌雄同株,具短柄;每花簇有1朵雌花,每花有花萼5-6片,无瓣;雄花花盘成6个极小的腺体,雄蕊3,合生成柱;雌花花盘杯状,边缘撕裂状,子房半藏其中。果实肉质,径约1.5cm,圆而略带6棱,初为黄绿色,成熟后呈赤红色,味先酸涩而后回甜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-1200m的疏林下或山坡向阳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余甘子酸(Amlaicacid),蛇麻脂醇(Lupeol),β-谷甾醇,并没食子酸(Ellagicacid),没食子酸(Gallicacid),3,6-二没食子酰葡萄糖(3,6-Digalloylglucose),鞣料云实精(Corilagin),诃黎勒酸(Chebulagic-acid),诃子酸(Chebulinicacid),葡萄糖没食子鞣甙(Glucogallin)。
性味
味甘;微苦;性凉
归经
心;肝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湿消肿。主口疮;疔疮;湿疹;皮炎;水肿;高血压;毒蛇咬伤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外用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岭南采药录》:患疳疔毒。煎水洗。2.《陆川本草》:杀菌去腐。治口烂,绣球风及疳、疔、漏、痔。3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敷蜈蚣咬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油柑叶
拼音注音
Yóu Gān Yè
别名
丝叶(《岭南采药录》),余甘子叶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为大戟科植物油柑的叶片,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庵摩勒"条。
化学成分
含余甘子酸,蛇麻脂醇,β-谷甾醇,并没食子酸,没食子酸,3,6-二没食子酰葡萄糖,鞣料云实精,诃黎勒酸,诃子酸,葡萄糖没食子鞣甙。
性味
《陆川本草》:"甘酸,性寒。"
功能主治
治皮肤湿疹,疔疮,痔漏。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患疳疗毒。煎水洗。"
②《陆川本草》:"杀菌去腐。治口烂,绣球风及疳、疔、漏、痔。"
③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敷蜈蚣咬伤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复方
①治湿疹,皮炎:余甘子叶煎水外洗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②治水肿,皮肤湿疹,毒蛇咬伤:油甘子叶五钱至一两。水煎服。(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红椽木子
- 暗鳞鳞毛蕨
- 鼠胆
- 罗汉松
- 细叶乌蔹莓
- 水茴香
- 细香葱
- 大黄茎
- 路郎鸡
- 铁罗伞
- 紫麻
- 空心木
- 鳍蓟
- 天荞麦根
- 异木患
- 胆星
- 赤火绳
- 文殊兰果
- 草柏枝
- 白背枫
- 大麦苗
- 上天梯
- 散血莲
- 地锦草
- 土半夏
- 锅铲叶
- 蓝花侧金盏
- 鸡血七
- 大将军
- 刺猬皮
- 吐烟花
- 山羊肝
- 刘寄奴
- 海龟
- 柽柳
- 百足藤
- 假苦瓜
- 地莓子
- 鸡眼草
- 芭蕉叶
- 石青菜
- 麻楝
- 狗毛草
- 铅丹
- 栗毛球
- 铁丝灵仙
- 紫雪花
- 菰根
- 滴滴花
- 地梢瓜
- 米油
- 树茭瓜果
- 望月砂
- 枫香树叶
- 华泽兰
- 中华胡枝子
- 野冬菊
- 大鳞毛蕨
- 江珧柱
- 卷边桩菇
- 箭杆风
- 簕欓
- 野靛青
- 蝮蛇
- 八月瓜
- 老鼠耳
- 竹林消
- 东方狗脊
- 徐长卿
- 硕苞蔷薇
- 石灰华
- 华萝藦
- 马牙七
- 长隔距兰
- 饿蚂蝗
- 草灵脂
- 黑豆衣
- 地蜂子
- 刺黄连
- 泽珍珠菜
- 地龙
- 楸树
- 八月炸
- 节节草
- 满树星
- 铜线草
- 斑鸠
- 鱼鳔
- 穿山龙
- 朝天罐
- 熊肉
- 雪猪油
- 马蔺子
- 猪胰
- 马比木
- 鸡爪竻
- 丝瓜花
- 丁锅树叶
- 胡颓子根
- 粪箕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