芭蕉油
《中华本草》:芭蕉油
拼音注音
Bā Jiāo Yóu
别名
芭蕉汁、芭蕉树水
英文名
Juice of Japanese Banana
出处
出自《日华子本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茎中的汁液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usa basjoo Sieb.Et Zucc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将近茎根部刺破取流出汁液,用瓶子装好,密封备用。或以嫩茎捣烂绞汁亦可。
原形态
芭蕉,多年生丛生草本,高2.5-4m。叶柄粗壮,长达30cm;叶片长圆形,长2-3m,宽25-30cm,先端钝,基部圆形或不对称,叶面鲜绿色,有光泽。花序顶和,下垂;苞片红褐色或紫色;雄花生于花序上部,雌花生于花序下部;雌花在每一苞片内10-16朵,2列;合生花被片长4-4.5cm,具5(3+2)齿裂,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,先端具小尖头。浆果三棱状,长圆形,长5-7cm,具3-5棱,近无柄,肉质,内具多数种子。种子黟 以,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,宽6-8mm。花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,多地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。资源分布:我国台湾可能有野生。
性味
味甘;性寒
归经
心;肝;胃经
功能主治
清热;止渴;解毒。主热病烦渴;惊风;癫痫;高血压头痛;疔疮痈疽;中耳炎;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50-250ml。外用:适量,搽湖;或滴耳;或含漱。
各家论述
1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头风热并女人发落,止烦渴及汤火疮。2.《本草图经》:治暗风癎病,涎作晕闷欲倒者,饮之得吐便瘥。3.《岭南采药录》:外涂痈疽,结核热。4.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治中耳炎。5.《四川中药志》:内服一小碗治红丝疔疮;外擦脑顶,治高血压头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芭蕉油
拼音注音
Bā Jiāo Yóu
别名
芭蕉汁(《卫生杂兴》),芭蕉树水(《中级医刊》(5):57,1959)。
出处
《日华子本草》
来源
为芭蕉科植物芭蕉茎中的液汁。于茎干近根部切一直径约5厘米的小孔,即有灰黑色之液汁渗出,插以导管,引流入容器供用。或以嫩茎捣烂绞汁亦可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芭蕉根"条。
性味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冷,无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甘,冷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止渴,解毒。治热病烦渴,惊风,癫痫,高血压头痛,疔疮痈疽,汤火伤。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头风热并女人发落,止烦渴及汤火疮。"
②《本草图经》:"治暗风痫病,涎作晕闷欲倒者,饮之得吐便瘥。"
③《岭南采药录》:"外涂痈疽,结核热。"
④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治中耳炎。"
⑤《四川中药志》:"内服一小碗治红丝疔疮;外擦脑顶,治高血压头痛。"
复方
①小儿截惊:芭蕉汁、薄荷汁,煎匀,涂头顶(留囟门)、涂四肢(留手足心)。(《卫生杂兴》)
②治中耳炎:用竹筒斜插在芭蕉茎上,取茎内流出的汁滴入耳心,一日三、四次。(《贵州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豹肉
- 饱饭花
- 豹子眼睛花
- 霸王七
- 树舌
- 八目鳗
- 百眼藤
- 百部
- 白药子
- 白蘑
- 白蜡树皮
- 楸子
- 蓖麻蚕
- 鼻烟
- 荜茇
- 贝母兰
- 鳖头
- 白蒿
- 白降丹
- 冰草白穗
- 扁竹兰
- 贝子
- 八角枫根
- 白茅花
- 鳢鱼
- 背花疮
- 石楠
- 八爪金龙
- 红土子皮
- 百尾笋
- 蝙蝠葛叶
- 蓖麻油
- 白鹤菌
- 百脉根
- 鼻血雷
- 蝙蝠葛
- 岩扫把
- 逼血雷
- 薄叶卷柏
- 巴山虎
- 猴樟
- 蝙蝠草
- 白花鹅掌柴
- 兰花叶
- 胡麻草
- 蜇虫
- 土荆皮
- 香茶菜根
- 鹈鹕油
- 蜈蚣草
- 金刀菜
- 爵床
- 岗柃
- 三出叶委陵菜
- 木芙蓉叶
- 兰香草
- 鸡嗉子根
- 金钗凤尾蕨
- 四方藤
- 豆叶七
- 鸡根
- 喜树果
- 石膏
- 云锦杜鹃
- 岩七
- 蝼蛄虾
- 牛奶树子
- 独蕨箕
- 龙脑膏香
- 吹火筒
- 玉山芎穷
- 郎伞木
- 木本远志
- 阳桃
- 卷丹
- 大酸浆草
- 铜钱麻黄
- 梓叶
- 菱蒂
- 刀豆
- 鹿皮
- 梨
- 鸡脚莲
- 齿缘草
- 展枝唐松草
- 贯叶连翘
- 花斑叶
- 绿百合
- 穿山龙
- 铁苋
- 礜石
- 血藤
- 土大黄
- 黑鹅脚板
- 天目木姜子
- 牛角三七
- 网脉橐吾
- 蓬莪术
- 蛇王藤
- 心叶荚蒾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