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酸浆草
《中华本草》:大酸浆草
拼音注音
Dà Suān Jiānɡ Cǎo
别名
大酸酸、草麻黄、土麻黄、土大黄、川滇酸模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戟叶酸模的根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umex hastatus D. Don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采根或全草,洗净,晾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,高30-50cm。根茎木质,褐色;茎直立,分枝多,纤细,有沟纹和白粉。叶片3深裂,裂片线形,中裂片长线形或近线状披针形,长1.5-3.5cm,两侧耳状裂片外展或向上弯,裂片长0.5-1.5cm,叶基戟形,全缘,无毛,有白粉;叶柄长于叶片;托叶鞘膜质,撕裂,褐色。总状花序顶生,花序轴长,有白粉;雌雄异株,苞片膜质,撕裂状;花梗伸出苞外;花被6片,红色;雌花外轮花被片3,反折,内轮花被片3,直立,有网纹;花柱3枚,柱头画笔状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 生于海拔1500-2000m的河谷灌丛、山坡岩石上或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细长圆柱形,弯曲,偶有分枝;长达30cm,直径0.5-1.5cm;断面木质性,棕黄色,味苦。茎多分枝,节部微膨大;表面有纵纹。叶柄纤细,叶片戟状分叉,狭窄,长2-5cm,宽1-5mm。总状花序密集,小花黄色至淡红色。翅果,三棱形。气微,味苦、涩。
化学成分
戟叶酸模根及根茎中含有β-谷甾醇(β-sitos-terol),十八烷醇(stearyl alcohol),槲皮素-3-吡喃半乳糖甙(quercetin-3-O-β-D-galactopyranoside),无色矢车菊素(leucocyani-din),大黄酚(chrysophanol),大黄素(emedin),大黄素甲醚(physcion),8-羟基-3-甲基蒽醌-1-O-(4-O-β-D-吡喃半乳糖基)-α-L-吡喃鼠李糖甙[8-hydroxy-3-methyl anthraquinone-1-O-(4-O-β-D-galactopyransyl)-α-L-rhammopyranoside]。
性味
酸;涩;微辛;性温
功能主治
发汗解表;祛风除湿;止咳;止血。主感冒;头痛;风湿关节痛;咳喘;跌打损伤;崩漏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;捣敷;或研末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绵枣儿
- 大麻疙瘩
- 胡桐泪
- 焮麻
- 河豚
- 黄囊杓兰
- 樱桃叶
- 大黄花
- 百齿卫矛
- 母草
- 小叶蛇总管
- 柿霜
- 匐地风毛菊
- 罗汉松根皮
- 条裂山莴苣
- 石榴叶
- 九节菖蒲
- 公母草
- 土附
- 高粱七
- 山黄瓜
- 石腊竹
- 对叶油麻根
- 山土瓜
- 山崩砂
- 土燕窝泥
- 狼尾草根
- 红胡豆七
- 马桑寄生
- 丽萼熊巴掌
- 淮通
- 山乌桕
- 新疆紫草
- 山玉桂
- 仙顶梨
- 花蚁虫
- 水冬瓜叶
- 倒吊笔
- 合欢皮
- 红升丹
- 蒟蒻薯叶
- 剪刀股
- 藿香露
- 青蒿根
- 华风车子叶
- 美汉草
- 铁落
- 筋骨草
- 新木橿子
- 青丝龙
- 蚬肉
- 通草
- 山楂根
- 六大天王
- 铁藤
- 白鹤藤根
- 大飞扬草
- 胡子七
- 同形鳞毛蕨
- 黄泥菜
- 蓝花石参
- 黄草花
- 大冷水麻
- 四棱筋骨草
- 小黄连刺
- 糖芥
- 小凤尾草
- 新疆芍药
- 大头茶
- 山木通根
- 蔓荆子叶
- 野漆树
- 抚松乌头
- 牡蛎肉
- 太白参
- 地菍果
- 小叶小羽藓
- 桂叶素馨
- 小构树叶
- 古羊藤
- 黄花鸢尾
- 桄榔子
- 琉璃草根
- 山矾叶
- 小一支箭
- 马尿烧
- 罗汉松实
- 冷杉果
- 海胆
- 峨参叶
- 花唐松草
- 葫芦茶根
- 地瓜
- 干饧糟
- 枫香寄生
- 木半夏果实
- 蝴蝶果
- 猫骨
- 云南希草
- 心叶荚蒾根